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现有的债券品种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尤其是短期债券的严重缺乏,可能会影响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因此,有必要发展本息拆离债券,以推动中长期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更快地形成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2.
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自2000年推出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结算代理业务的推出,既为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他们在市场中的被动和从属局面,又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市场覆盖面过于狭窄、投资需求一致性较高、市场流动性较差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拓展了结算代理人的业务空间,提升了中间业务层次,同时,也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但债券结算业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引起业内人士对其向经纪业务转变的思考,本文即对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向经纪业务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要闻速览     
《黑龙江金融》2022,(2):6-7
<正>央行印发《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办法》为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办法》。《办法》借鉴国际成熟市场实践经验,立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需要,从市场参与者、履约保障品、主协议等方面完善债券借贷制度,包括支持市场参与者规范开展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等,提高债券借贷交易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为加强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4.
银行间债券市场介绍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依托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记账式国债的大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都在该市场发行并上市交易。银行问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包括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两种。债券回购是交易双方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  相似文献   

5.
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开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深远,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由此扩大至非金融机构法人(企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快捷有效,并最终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对债券市场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企业理财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市场》2006,(10):11-11
为规范债券借贷业务.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8.
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直接对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首要环节,其市场行情及市场成员债券业务发展情况是货币政策操作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当前金融机构债券业务情况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本文集中对某市债券业务对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市场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远期交易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债券远期交易。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也有利于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提高市场流动性,这对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策法规     
《中国货币市场》2013,(9):74-74
央行强化银行间债券交易券款对付结算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防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就进一步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券款对付结算要求有关事项发布公告。公告要求,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交易,应当采用券款对付结算方式办理债券结算和资金结算。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应当通过自身债券业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之间的连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券款对付结算服务。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为辅,涵盖各类机构投资者和债券投资品种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文章介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目前的运行结构,并从推进市场创新、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等方面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债券市场广泛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债券借贷在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降低结算风险,提高市场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参与者对债券借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该文介绍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的架构设计与风险腔制原则,提出应充分考虑市场发展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引入债券借贷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债券二级市场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债券交易在证券交易所、地方交易中心和柜台市场进行.1997年6月,为防止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所有商业银行停止了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及各地证券交易中心的国债回购和现券交易业务,建立了新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各地证券交易中心及柜台市场日趋衰落,只剩下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证交所债券市场彼此封闭地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一、产品简介债市通是农业银行最新整合开发的资本市场新产品。顾名思义,“债市通”就是农业银行为客户投资债市打开的一条便利通道。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客户范围,非金融机构法人客户可以通过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提供通道进入债市。目前,企事业单位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投资,必须选择并指定一家具有代理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其结算代理人,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农业银行已首批获得代理资格,适时推出了全新的“债市通”业务,为客户提供全套的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服务。二、债市投资…  相似文献   

15.
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直接对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首要环节,其市场行情及市场成员债券业务发展情况是货币政策操作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当前金融机构债券业务情况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本文集中对某市债券业务对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由机构投资者构成的、进行大宗交易的场外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以来,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市场化与规范化原则,按照场外债券市场的模式,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交易品种日渐丰富,债券发行、交易方式及债券市场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展示了良好的发展绩效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规范、积极地发展债券远期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首个衍生产品,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具有标志性意义,也为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顺次推出奠定了基础。《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的出台,为市场树立了债券远期交易的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引导市场上债券远期业务走向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8.
顾伟 《新金融》2000,(6):37-39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辅的格局,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取得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以99年为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达3817亿,占发行总量的60%,发行各类记帐式债券占整个记帐式债券发行量的89%;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可流通债券为10500亿元,99年回购债券量达3900亿元;市场主体由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扩展到包括商业银行总行、授权分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联社等在内的461家各类金融机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目前的单边询价交易方式成为一种低效的债券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做市商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于2000年3月6日向市场推出了现券买卖的双边报价功能,为做市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债券市场上存在的势力雄厚、营运规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会员,如国债一级承销商、公开市场业务一经自营商等,保证了做市商能最终产生于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基本具备推行做市商制度的软件、硬件条件,应逐步开始做市商制度的试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在一定范围内对外开放。如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券,允许亚洲债券基金投资中国债券,去年我国又允许三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20.
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近七年时间的运行,如今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交易主体日渐丰富,市场交投也愈加活跃。随着结算代理业务和国债柜台交易业务的相继推出,银行间市场的影响力和涵盖面将进一步延伸。然而,年初以来由于市场存住着升息预期,债券发行利率不断走高,债券价格持续下跌,各期限品种债券收益率的迅速上扬给持券成员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利率风险。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银行间市场弓引入债券衍生产品,一则可为一部分稳健投资的市场成员提供回避风险的工具,二则也可为一部分愿意承担风险的成员提供获利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