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低碳经济,除了要求企业致力于开发更低碳、更环保的产品外,更需要人们实现消费观念上的根本变革和消费模式的重构。本文分析了低碳消费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而低碳消费则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低碳消费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的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不仅是开发量非常大、建筑消耗能耗非常高,同时也是采取节能减排成本最小的行业。因此,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低碳消费发展趋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在全球都在寻求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房地产企业如何应对,如何构建适合房地产业发展的低碳消费模式便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低碳消费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消费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人们购买并消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的一种节约型消费模式.发展低碳消费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矛盾,其契合点是低碳消费品或服务,它们统一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品市场,需要强化低碳产品认证,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引导居民低碳消费;促进低碳消费有效供给,提高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强化低碳产品市场监管,推行“碳足迹”标识制度;规范旧货市场管理,完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4.
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低碳消费现状分析,建立了城市低碳消费主体-功能结构三维模型,提出了在低碳消费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实施低碳管理、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低碳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以利于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勇 《江苏商论》2011,(3):10-11
文章分析了低碳经济下变革传统消费模式的必要性,阐述了变革传统消费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了变革传统消费模式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是提倡以构建低碳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消费方式。低碳消费与生态文明的意蕴是内在统一的。作为消费主体的个人、作为消费载体的企业、作为消费的规范者和引导者的政府部门都应该为促进低碳消费的推广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俞薇 《商业时代》2012,(28):20-21
随着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居民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碳排放新的增长点,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对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19 9 0-2009年的数据对居民消费模式和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8.
当前,河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面临的困难主要是高碳能源占比过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政府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支撑体系不健全,低碳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低,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转变滞后等。河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消费模式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解决低碳消费模式构建过程中遇到的各项困难,从而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试论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陷入资源短缺危机的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需求决定企业的研发方向,影响着企业投放市场的产品结构,对低碳消费习惯的合理引导也将成为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可行途径,从而为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面对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作为终端消费者,需要转变原有消费和生活习惯才能够保证低碳经济的稳固发展。在Web2.0时代下,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虚拟低碳社区"可以通过社区的力量改变个体行为,将是引导消费者的一个大胆且有益的尝试。本文首先分析虚拟低碳社区的发展及优点,在分析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意向的因素智商,提出构建虚拟低碳社区的思路。以期为日后建立虚拟低碳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彩霞 《北方经贸》2012,(3):20-21,23
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是低碳消费观念淡薄,低碳产品昂贵,技术落后,政府规划缺位和企业生产不力。借鉴日本在低碳消费方面的经验,中国应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责任,加大媒体宣传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低碳消费成为改善目前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中原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目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针对郑州市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较高,但低碳消费认识不够,低碳消费行为不足的现状,需通过加大政府引导、企业及社会组织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等途径,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璐 《市场论坛》2012,(10):29-31
为了应对资源与环境压力,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盐城市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消费模式与之匹配,于是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文章在对低碳消费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盐城市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并具体分析了盐城市在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针对存在的障碍指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姚志超  黄鹤 《商》2014,(44):212-213
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分支,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学科的新兴领域,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都为人们开展科研提供了难题。本文介绍了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Agent—based Modelling,ABM)在低碳消费行为研究中的运用,分析了ABM在模拟低碳消费复杂性方面的优势,并对现有研宛成果进行了梳理,对现时的不足进行了探究,最后讨论了本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基于位置的服务,传统的社区商业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本文试着从战略定位、开放平台、营销工具和盈利方式四个方面解析该模式。手机地图、微信、自动签到等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拓宽了社区商铺的客户群,也给社区商铺的服务带来了考验。  相似文献   

16.
消费资本化理论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泽敬 《商业时代》2007,(23):25-26
目前,我国经济正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的方式转变,由过去的投资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因此,重视消费经济将是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指导思想。本文在消费资本化理论基础上,尝试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希望能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消费价值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从政府政策引领的角度来研究居民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探索实现居民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路径,是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它对促成转变居民的生活理念,提升低碳生态的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萌萌  权英 《中国商论》2018,(29):63-64
本文基于2000—2017年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模型,研究了我国低碳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低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强,二者之间协调程度较低,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网络社区的商业价值已日渐凸现,同时还必须看到网络社区具有巨大的营销价值,现在对网络社区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视角,传统企业网络社区营销模式有替换、优化和整合,以及创新三个层次,企业需要把握网络社区流行背后的文化变迁,不断创新网络社区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杨浩哲 《财贸经济》2012,(7):95-102
流通产业具有高能耗的特征,如何实现低碳流通也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使用IPCC2006的测算方法对中国流通产业1996-2009年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并基于脱钩理论对流通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低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具有低碳发展的可能,而且产业整体及各细分行业在考察期内的碳脱钩状态具有明显阶段性,基本呈现"脱钩——负脱钩——脱钩"的变化特征。能源依赖性的变化在交通物流业碳脱钩状态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在产业整体和交通物流业碳脱钩状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电能消费带来的引致碳排放对流通产业整体和交通物流业碳脱钩状态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却是影响批零餐住业碳脱钩状态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就降低流通产业碳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