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这一现象表明集聚化与软件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现有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集聚和集聚化发展的内涵,然后结合对软件产业特征的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必然性。文章最后对我国软件产业的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软件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它的渗透性、可复用性、适变性使其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和爱尔兰两国的软件产业均得到了发展,但是目前它们的发展水平却有很大的差距。试从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人力资源状况和软件技术园建设这四个方面对两国软件业进行比较,结合国情对我国软件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的观点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群易于复制,即复制硅谷是可能的。而在实践中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集群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理论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不能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这说明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对于软件产业集拜机理的认识还不深刻,对软件产业集聚经济实践存在的困惑亟待理论研究给出合理解释。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对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进行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产业比较得出形成原因,并对软件产业集聚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尝试对实践存在的困惑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印度软件产业的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软件产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1994/1995年财政年度,印软件产业的产值是8.4亿美元,出口4.75亿美元;到1999/2000年度,产值已达57.21亿美元,出口40.23亿美元;五年间,产值增长近7倍,出口增长逾8倍,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54%。目前,软件出口已占到了印全部出口的10%强。业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机遇、条件和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将印软件产业的成功因素归纳如下,供读者参考。国际机遇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开始在印度工业界中出现,当时人们不能预知它的威力,更想象不到它将给印度带来多少财富。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5.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三大特征1.软件产业增长迅速在1990-199年这一时期,印度计算机软件产业年平均增长率是55%,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43.4%左右,成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中出口增长最快的产业。印度软件产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目前仍势头未减。预计1998—1999年度,印度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市场作为经济生活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各自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后起国政府能否在经济成长过程中与市场和企业之间实现动态的最佳契合,关乎到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7.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波  王永贵 《技术经济》2004,23(12):24-25
印度软件业在较短时间内的发展“奇迹”,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偶发的经济现象,而是印度独立50余年来在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外交安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实施各种战略与政策的一项综合性累积成果。  相似文献   

8.
以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规范的评价相对效率的DEA模型。从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评价。基于这些评价结果,分析并指出,目前我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数量仍然偏多。要发展我国软件因应该遵循资源集中、重点发展的思路,特色与制度环境是确定效率的关键要素;人为分割、缺乏协作是损害效率的重要原因;西部软件基地应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东部和南部软件基地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相似文献   

9.
软件产业组织是软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软件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本文在对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规律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和数量、产业利润率、企业并购行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垄断与竞争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软件产业演进和软件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软件产业组织仍处于不断调整、从不合理走向合理的演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印度软件产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进程和基本策略,然后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软件产业外包指数的大小和软件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显著影响。最后是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京津软件产业具备互补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探讨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简称"京津软件共体")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建立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若干重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石晓军 《经济地理》2003,23(5):597-600,605
文章以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规范的评价相对效率的DEA模型,从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指出发展我国软件园应该遵循资源集中、重点发展的思路,目前我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数量仍然偏多;特色与制度环境是确定效率的关键要素;人为分割、缺乏协作是损害效率的重要原因;西部软件基地应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东部和南部软件基地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相似文献   

13.
徐建伟  葛岳静  刘璐  万为 《经济地理》2010,30(2):193-199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中存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的依附现象,形成俘获型价值链,从而难以实现功能和价值链的升级。实现俘获型价值链的突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爱尔兰和印度为例,分析了其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论证其实现俘获型价值链突破的程度,并从竞争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的角度多因素地分析其软件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分析发现两个国家借助自身资源、市场等优势和创新,其软件产业正逐渐从价值链的中低环节向中高环节推进,产业链不断升级。产业上发展落后的国家可能借助传统比较优势的提升和新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实现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突破俘获型价值链的可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软件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通过设定指标和构建模型,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印软件业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软件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出口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以及盈利能力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以财税、金融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印度软件业崛起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强 《经济经纬》2004,(6):36-37
以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印度软件产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印度软件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原因,并从软件产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软件业应从印度软件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提出了若干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提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集群是提高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然后,给出了软件产业集群定义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介绍了软件产业集群现状,总结了软件产业集群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软件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软件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效率、成长性的视角对江苏省软件产业与国内外的软件产业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可能造成江苏省与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与印度相比,应用为主导的内向型发展道路是江苏软件产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陈蕾 《经济导刊》2011,(5):62-63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矫正软件产品的外部性、维持软件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软件产业发展与演进的内在要求。鉴于软件产业演进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演进,重点围绕其中的软件产业组织演进与知识产权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软件产业组织演进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后一致打张江牌,形成一区六园的格局。这六个分园当中就包括了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园”,一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漕河泾开发区软件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爱尔兰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爱尔兰政府和整个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相关的机构逐渐建立起来。到2000年,爱尔兰政府已经成立和完善了主要的科技创新政策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并出台“2000—2006年国家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计划的核心内容。在过去6年中,爱尔兰通过国家发展计划有效地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大幅度增加投资水平,支持一系列关键项目。特别是在2004年,政府内阁任命了首任科学总顾问,成立内阁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国家创新体系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