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造成信用评级机构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或完善监管立法,加强对利益冲突的规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应通过改革收费机制、强化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重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实现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分析中美资信评级产生的背景、业务范围、评级方式及评级机构的收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信评级情况,提出建立我国资信评级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即建立以市场驱动为主体的资信评级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的信用评级机构体系;扩大信用评级范围,促进评级机构业务多元化;推进评级结果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6.
微型金融评级以微型金融为基础,是微型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微型金融的特殊性决定了微型金融评级在评级对象、评级主体、评级方法、评级功能等方面也存在特殊性。随着微型金融的迅速发展,我国应逐步构建微型金融评级体系,并利用现存机构、以标准化方法开展微型金融评级,以推动我国微型金融评级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用评级关系到一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一方面,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以美国国家利益为重,"恶评"他国信誉级别,严重损害他国利益,造成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另一方面,美国正在通过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试图控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重塑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构建我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报告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其服务存在诸多弊端。研究“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道德风险理论与监督机制,发现选择市场收费形式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具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向谁收费、收费标准以及收费的事后监督制度,说明现阶段采用信用评级收费机制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次贷"危机、此轮"欧债"危机和海外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等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无法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从而引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争议。从金融法学的视角对"谁成就了信用评级机构"和"该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这两个争议展开分析,认为与自身声誉说相比,法律壁垒说更能解释信用评级机构的壮大和垄断,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信用评级机构重新重视自身声誉,并消除法律中强制使用信用评级的规定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监管模式上应采取监督和自律混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评级机构由于声誉资本的缺失,难以形成声誉驱动的约束机制。在信贷市场,由于信息分割等原因,更是出现了信用评级质量参差不齐和评级机构无序竞争等现象,亟须建立起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和配套的责任机制。解决信贷市场中评级机构与评级对象和产品使用者之间的责任冲突,可从付费模式和合作模式等方面着手,采取信用评级产品批量买断的交易模式、评级机构民事责任机制和植入保险机制的信用评级责任机制等模式,以市场化手段解决信贷市场评级机构的责任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微型金融特殊的历史使命出发,以Microfinanza Rating、Microrate、Planet Rating和M-CRIL四家专业微型金融评级机构为分析对象,从评级产品、评级过程、评级方法等方面对其财务绩效评级和社会绩效评级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议以标准化的方法积极构建微型金融评级产业:财务绩效评级方面,应充分考虑微型金融的特殊性;社会绩效评级方面,需要考虑我国微型金融机构的角色和定位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机构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为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大力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一是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壮大;二是拓展国外市场,通过参股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等方式参与世界信用评级,影响全球金融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13.
人民银行通过参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评级试点工作,发现两类机构在治理机制、风险防控以及政策缺口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因此,应健全行业监管制度,加强公司内部管理,适当放宽自有资金投资比例,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立相应的行业自律组织及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两类机构稳健经营。  相似文献   

14.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一些学者针对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探讨有鲜明的国情特色.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皆采用发行人付费模式,借助西方国家完善的监管体系与三大机构自身的公信力可以保证评级结果的相对公正与有效.与之相比,我国信用评级采用发行人付费易出现评级购买等负面问题,但投资者付费因“搭便车”导致可操作性差.为此,我国评级机构应暂时保持发行人付费模式,同时还应完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业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但信用评级业本身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复杂性、公共性、规模递增性等信息困境,造成信用评级的监管困难、道德风险加大,使信用评级业成为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为了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绩效,应采取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改革收费制度、维持适当的行业竞争结构等有效措施来治理信息困境。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交易关系的复杂化催生了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行业特性又催生了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3大国际巨头。3大巨头凭借超级话语权在国际金融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且已渗控我国信用评级业,威胁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因此,应尽快改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众且弱的行业格局,构建坚实的政治、法律和经济金融基础,扶助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主导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占领国际信用评级市场。  相似文献   

18.
印度中小企业评级公司(SMERA)通过向其本土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透明、可靠的信用评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印度的成功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议专设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设计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体系和收费标准,拓展评级结果运用领域等,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资信评级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因投资者利益与筹资者利益的对抗、收费模式的变更及松散的外部监管引发了资信评级的利益冲突.利用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影响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因素后,得出应从监管者和评级机构方面着手,化解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评级机构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行为令人失望,使人们对评级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在分析评级行业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人们认为评级业现行的发行方付费模式是产生利益冲突的祸根,因而提出多种收费改革方案,包括回归投资方付费模式、加入中间平台结算的发行方付费模式以及多方付费模式等。分析这些方案的优缺点,认为每一种付费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