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适重视翻译。对翻译原则"信、达、雅",胡适有独特的理解。在翻译实践方面,胡适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翻译的域外格言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他翻译的外国诗,为中国的新诗注入了新血液;他翻译的《短篇小说集》广受欢迎,是当时的畅销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翻译是他的创造新文学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学东渐"的氛围下,西方侦探小说随着外国翻译文学被引进我国。其在我国的生根、发芽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译者的共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心理要求,符合改良者们的改良意图。清末民初对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热潮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视野中,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翻译策略的变化,即: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异化式译法;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边缘时,译者更多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当翻译文学介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与边缘中间时,异化与归化会呈现均衡拉锯状态。"归化"和"异化"只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  相似文献   

4.
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放在更大的文化环境中加以系统的、动态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五四"前后,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在文化地位、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受到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的建树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并且在选词造句上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从而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创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和喜爱的译作。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互相促进,推动了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口语体文学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翻译口语体文学也成为翻译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尽量保存原文的语言特色,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对当时中国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语言在应用的过程中即语言选择过程,其反射着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学语境,使其顺应所处的环境与对象特点,这种顺应为文化语境顺应。论文通过对文化语境、语境顺应以及文学翻译进行概述,从而了解文学语境对文学翻译批评所产生的影响,进而解析文学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文学翻译批评的发展,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在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前,茅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值得译界深入研究。以"文化转向"为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来分析茅盾早期译事,茅盾翻译活动初期受其职业影响,其译事具有鲜明的"启蒙"特色;在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和主流诗学的影响,茅盾的译事活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救世"色彩,主动提倡翻译苏联和弱小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共产主义思想,并最终摆脱了"赞助人"的约束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藏热"在全国的蔓延,西藏文学在整个文坛上的地位随之提升。由于藏文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文字之一,是一种具有逻辑格语法体系的拼音文字,所以如何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图,成为了西藏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点,本文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不懂源语的翻译奇才。当时的文化语境直接影响了林纾翻译题材的选择;而其译介活动则体现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特别是译者的主体性:即顺应当时的文化语境,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林纾的翻译实践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是鲁迅一部独特的小说集,其创作过程涵括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多个时期,呈现了颇为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貌;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与现实意义,也蕴含着鲁迅复杂的神话观,也启迪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文章着重探讨了鲁迅的神话观,分析了《故事新编》的神话思维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喜欢文艺和哲学。王国维早于鲁迅接触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思想,所以王国维的文论思想对鲁迅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有过一些影响;但是由于二人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文论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具体表现:虽有不同的认识和思维角度,但都有对传统和外来文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和行动;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鲁迅汲取了王国维的重视文学特性的一面,但反对他完全排斥文学社会功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与王国维又都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但是鲁迅更强调理性、客观的"神思"作用,因而纠正了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狭隘和错误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论观。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所有创作中,其杂文引起的争议最大,争论的焦点在于鲁迅杂文是不是文学,症结则在于鲁迅杂文有无审美性,其艺术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鲁迅杂文是鲁迅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鲁迅文体的彻底解放,是鲁迅追求个性自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不容忽视。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明显不符合传统译论“信”的标准。其创造性的翻译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庞德对文学翻译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是汉语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翻译理论对分析和研究网络流行语中包括的实时语义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及翻译的规范和技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