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西方近200年来诞生的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许多哲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想从各自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在其各自专业学科内也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说,文化区别于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命自觉活动及结果的产物,同时又具有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而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影响、育化、塑造进而规定着人生命本身及当下生命存在的状态。中国人具此概念却有2000多年的历史,《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而"文化"。文化问题的提出: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中国人名义上打倒了"孔家店",割断了现代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显性的文字联系,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们,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变成西方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所构成的人文  相似文献   

2.
周和平 《现代班组》2012,(12):20-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本义为"经世济民",英文"economy"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家庭理财"之意,故而中国学者严复最初译为"生计"。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y"一词译为"经济",意指"维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产、消费、交易等的活动",逐向中国传播,替代了严复"生计"的译法,沿用至今。虽然西方经济学家与时俱进地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定义,但是却始终没有给予"经济"一词以定义,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不必要下定义。笼统说,如果对"文化""社会""政治"是从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3.
周和平 《现代班组》2012,(10):20-21
正如果"文化"是从时间上理解人类生命自觉活动,"社会"则是从空间上理解人类生命自觉活动。汉语"社"原指祭地神之所,后也引申"社"为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会"为聚集之意,两字合用始见于宋代《二程全书》,有"乡民为社会"之语。日本学者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袭用此词,因与"社"字引申义亦相通。社会就是人类由个体构建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空间共同生活,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相互关系,构成各自独特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制度"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是名词词性,但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作名词词性、又可作动词词性用,是由"制"与"度"两个意义相关的词素联合构成,在《中庸》中就有"非天子不仪礼,不制度"之说。《说文解字》中解"制"为"裁也","度"为"法制也",随着语言的发展,"制"与"度"的本义被引申到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现代汉语文化语境中,"制度"一词更是受到西方文化语境的影响较深,人们从各自社会学科专业的背景定义制度。但是,不论怎样引申与变化,制度始终离不开"规范"的意思,从本质上制度就是"规范主体"——规范社会结构,规范社会  相似文献   

5.
周和平 《现代班组》2012,(11):20-21
正英语politics由希腊文演化而来,经日本转述而传八中国时,汉语中却没有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孙中山推崇用"政治"对译,故而约定俗成。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阐释"政治"概念也不同,故而形成众多见仁见智的定义。笼统说,如果对"文化"与"社会"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理解人类生命自觉活动,"政治"则是从"当下"理解人类生命自觉活动并具有某种"应当"的规定性。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是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普遍是将"政"  相似文献   

6.
"哲学"对于中国普通工人来说,可能感觉是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东西,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好似与己无关。实质上我们每天都遇到哲学问题及在哲学思考,这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存在者",由于有"死"的前提存在,所以每天都要考虑"生"的问题,如果无"死"何有"生"的考虑,只不过浑然不觉而已——关于"生命意义及道德实践"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汉语中本只有"哲"而无"哲学"一词,《尔雅》释"哲"为  相似文献   

7.
人清晰、真实而客观的认识自己及自己存在的环境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人有一句箴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因为认识过程需要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分离才有可能"认识",然而,人认识自己及自己存在环境的困难就在于浑然一体,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困难之所在还有一个认识的视角问题,人都是从自己的存在看待对象的,形成自己看问题的视角,然而人的存在又是各不相同的,视角不同所得到的认知及认知结果也不一样,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好似"盲人摸象",难以对对象总体全面把握。基于此,我国企业班组建设之"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开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吸收、融化。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与国外一些优秀企业合资所组成的股份公司,更是把国外整套的管理理念、方式与技术搬了进来。例如中国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公司秉承"丰收与超越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理念而合资组建的丰越汽车公司,就是引进、照搬"丰田全套的经营方法、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方式",生产丰田品牌整车。  相似文献   

9.
班组长是企业的一线管理者,凡有企业存在的地方就有企业的一线管理者及群体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所给予的"职业就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具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的概念特征,从普遍性意义上理解"班组长"及班组长群体,他们具有以上概念特征并应该作为一个社会性职业在社会中存在。然而,在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却没有编制类似于企业一线管理者即"班组长"这样的社会性职业——根据我国现行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制,当  相似文献   

10.
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邱集煤矿是临矿集团骨干矿井之一.属国有中型煤矿企业.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现有职工1880人,共有11个生产区队、车间.109个班组,班组长218名。邱集煤矿在班组安全建设中.着眼于推进班组安全管理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并推广了“343”的班组文化管理体系.即“三有”“四化”“三结合”.形成了具有邱煤特色的班组自主管理模式,实现了区队自主、班组自治、员工自律,激发了基层班组的内在活力.提升了班组自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把企业员工分为三类,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国外企业把企业员工分为两类,即形象化的"白领"与"蓝领"。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性地把班组长归为技能人员即"工人"身份,国外企业普遍地把中国企业"班组长"意义的人员归为"白领"阶层即"一线管理者"。例如,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曾经为了"一线管理者"身份认定问题引起一场法律诉讼。根据美国的《全国劳动关系法案》和《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如果一线管理者是"蓝领"身份,  相似文献   

12.
标准从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理解,是人认识并判断客体对象"是"或者"不是"性质及何以具有如此性质的依据与尺度。根据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人们给予"标准"以多种定义,美国人盖拉德在1 934年《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所下的第一次定义,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办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无疑是一个国家经济及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基础,相应延伸到班组,其也是一个企业及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企业班组及班组长的整体素质及状况,也无疑形成了国家经济及国家竞争力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有必要宏观认知中国企业班组及班组长的整体状况,明晰与国外企业班组的差距。几年前,国务院国资委群工局曾对央企的班组状况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一是"企业班组总数",分为班组、科室两部分;二是"班组长年龄结构",分为22周岁以下、23~35周岁、46~60周岁三部分;三是"班组长文化结构",分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管理权威彼得·德鲁克曾预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一项工作的发展变化要比第一线管理者的工作变化更大,因为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将要求一线管理者(班组长)承担更大的管理责任和技术责任;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及趋势,企业中层管理工作呈收缩态势,企业基层一线管理工作在范围、复杂性和重要性等方面都将会有所扩大和提高。所以,国外企业随着一线管理者(班组长)在企业中地位的提升与重要程度加大,都特别重视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及发展通道的建设,具有一套完整递进、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对我国企业班组建设及班组长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班组文化体现了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执行终端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逐步将目标定位在班组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激活企业组织“细胞”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做到重心下移到班组,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班组强则企业强,班组优则企业优,班组安则企业安。如何使班组“强”“优”“安”,培育具有煤矿特色的班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华丰煤矿在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了以“一个理念、一个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渐凸显。但从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来看,对其精髓的认知还有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文化深层次的建设,还停留在表面上。这反映出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认识误区,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周和平 《现代班组》2011,(10):20-21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中央企业班组和班组长群体把中国企业的班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将分别从班组角度和企业角度介绍他们是如何进行班组建设和如何组织班组建设的。  相似文献   

19.
从班组建设抓起 促企业文化落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使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最基层的班组和岗位落地生根,用共同的目标愿景统一意志,引领行动,实现岗位价值增值,放大文化管理效应。龙矿集团在实践中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重心向基层转移,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于班组、扎根于岗位,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有效融合,探索了一条企业文化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管理增效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中央企业班组和班组长群体把中国企业的班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将分别从班组角度和企业角度介绍他们是如何进行班组建设和如何组织班组建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