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以2003年至2007年度披露了RD支出的623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股权结构、高管激励与研发投资的相关性及其对研发投资的综合作用。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对RD支出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控股的公司在研发创新方面更缺乏动力;高管持股与RD支出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能够促进高管持股对研发投资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2008—2012年沪深股市350个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以及公司治理对不同专利类型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资金投入与专利产出显著正相关,政府研发补贴占RD投入比例只有在10%~60%这一区间时,才能对专利产出产生积极影响;高管技术背景比例、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与专利产出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显著负相关;研发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1~2年的滞后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实行,开发支出可以有条件资本化这一会计处理方法成为广大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我国A股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RD会计处理方法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RD投入与资本化率不相关。这一研究结论意味着生物制药业管理者的短期倾向并不明显,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这一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并未有效刺激研发投入。相比RD投入资本化带来的利润增加,生物制药业的管理者或许更偏好RD投入费用化带来的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4.
徐芳 《会计之友》2012,(16):82-86
文章依据2007年到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公司财务业绩波动、公司市场价值波动、公司成长性波动等方面数据,研究了公司业绩波动对其在此期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财务业绩波动和公司市场价值波动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强度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研发支出盈利效应在短期内对公司业绩波动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提高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8年以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2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以及公司改变投资策略后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能显著增加公司投资支出,并降低投资支出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投资策略变化赋予较高的价值评估,且这一价值增加效应在规模小、成立年限少、非国有企业等遭受严重融资约束的公司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缓解了公司遭受的融资约束,并通过提升公司投资水平而增加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公司发生的研发支出具有较强的价值相关性,应该当期一定程度上予以资本化,然后分期摊销记入当期损益,而广告支出应该当期予以全部费用化。本文还估计了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后的各期摊销率,从而经验上部分支持了《无形资产》准则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相关规定。本文认为,公司不仅应当披露当期确认为研发支出总额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金额,而且还应适当披露每年研发项目的进展状况等,以防止公司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进而提高研发信息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研发支出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本文以沪、深两市生物医药类A股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连续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32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存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受到盈余操纵所驱动的观点,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对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决定是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为了达到盈余平滑的目的而倾向于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但公司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去降低债务契约违约风险的假设没有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新企业高管持股与R&D投入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2008年披露研发支出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高新企业的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高管股权激励越大,研发支出越多;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投入较多的研发费用;公司的负债水平越高,研发支出越少;高成长性的公司有更强的动机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来创造成长机会。  相似文献   

10.
以2007—2010年711个披露开发支出的公司为样本,考察我国公司R&D支出资本化动机及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经济后果。将资本化R&D支出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形成当年无形资产的R&D支出,二是形成年末开发支出的R&D支出。研究发现,前者显著提升了公司市场价值,并拉动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是真实信号传递;后者则为名义上的R&D资产,扮演了盈余管理的角色,与操控性应计水平显著正相关,降低了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2010年至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样本,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水平与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研发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盈利能力、公司成长性、董事会独立性和企业规模则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制药业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文章在分析制药业企业研发强度与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制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我国现有制药业企业在具体研发资本化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使研发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进一步根据资产定义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理论,通过演绎推理与研发风险特征比较发现需要经过临床分期的研发项目,其开发阶段的起点应界定在临床Ⅲ期;不需经过临床分期的研发项目,起点应界定为完成临床试验后;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项发项目,则起点应界定为中试完成后。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7,(3):68-75
本文对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托宾q值和超额收益率作为公司价值的代理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不同的公司规模和产权性质,对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总的来说研发投入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但中小规模的公司进行的研发支出的价值效应要优于大规模的公司;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价值效应较之国有企业更强。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对于研发比例较低的公司而言,应该适当增加研发投入,而大规模公司则需要提升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同时还应进行国企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鄢波  杜勇  杜军 《财会通讯》2011,(7):78-81,84
本文对亏损给农业上市公司的价值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研发支出、营销投入、员工培训支出、专项资产支出、政府补贴及各种题材面因素尽管导致公司当期亏损,但不仅没有降低公司的价值,反而使敦煌种业公司的内在价值得到了巨大提升。表明亏损并不是一定会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价值,而是要视公司亏损的原因和特质而定,投资者要合理预期亏损公司扭亏的可能性,正确识别其真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和企业业绩对RD投入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考察RD投入与企业业绩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当期企业业绩与RD投入不相关,RD投入受前期业绩的显著影响,即企业业绩对研发投入存在滞后效应;RD投入对当期企业业绩有显著正影响,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还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非国有上市公司RD投入仅对当期发展能力有显著正影响,与下期发展能力不相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RD投入与当期和下期的发展能力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家电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年报为样本,分析了研发信息披露现状。结果表明,企业对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不足,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存在主观性,研发投入强度虽然逐年提升但总体投入水平偏低。同时分析得出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的滞后性、研发信息披露成本可能是影响家电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完善研发信息披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97~2005年间3 899家A股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盈余波动性、应计项目波动性、经营现金流量波动性、应计项目数量、销售收入波动性、报告负盈余的频率、公司成长性和无形资产集中度对上市公司应计质量有显著的负影响,而公司规模和资本化资产集中度对上市公司应计质量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慧 《财会通讯》2021,(2):119-122
当前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更多企业为了获得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加大研发活动力度,致使研发费用激增.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为企业进行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预留了空间.文章以福田汽车为研究对象,结合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相关理论及我国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现状,对其过激化的资本化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对预防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过度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0—2014年1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对公司现金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创业板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均有较高的边际价值;(2)公司治理水平同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边际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水平的公司治理状况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现金价值;(3)股权集中度作为治理水平的衡量指标,其回归结果并不显著,股权集中度提高带来的正面监督效应与负面掏空效应相互抵消。研究为改善创业板市场发展以及股东权益保护提供了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年沪深300指数中的213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股改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国有股比例、限售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第一大股东对第二大股东的相对优势对公司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