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农村城市化出现了三种发展模式,高碑店是政府以土地国有化、攫取土地级差收益为依托主导,郑各庄是农民以集体土地自主参与;北坞是以上两种方式的中间道路——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比较三种模式,文章认为城市化必须进行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核心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的"同地、同价、同权";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益;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农民长期发展空间,以保障农民长远发展生计;政府为了公共目的的征地必须朝向对农民财产权补偿的方向;以及政府主动消除二元体制,为农民提供与城里人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于干千教授撰写的《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于2007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作了深入研究,是一部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唐代土地政策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正>于干千教授撰写的《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于2007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作了深入研究,是一部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唐代土地政策的力作。二十世纪以来,史学界对土地制度问题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不少学者从文化、政治、阶级、经济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农地产权为核心,以制度变迁为主线,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展开立论。首先分析土地征用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绩效,接着讨论土地征用制度的约束条件和制度变迁的动因及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以城乡土地产权对等、城乡土地市场统一和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为途径,以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和分享城市化成果为目标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一个赫哲族社区S村农户生计方式变迁的考察,发现传统生计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分析导致当地社区传统生计不得不被替代的原因后,作者对赫哲族未来生计方式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畲族是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的山地森林,得名于以“畲”为田的生计方式。通过梳理宋代以来福建地区山区森林的生态变迁过程可以发现,伴随着虎、象的消失和山区水利工程的兴废,畲族的生计方式也随之变迁。畲族先民逐步放弃了原有的高山旱作和游耕的生计方式,适应了定居山区、开垦高山畲田和种植水稻的经济生活,但狩猎依然是其重要的经济生活补充。  相似文献   

7.
畲族是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的山地森林,得名于以"畲"为田的生计方式。通过梳理宋代以来福建地区山区森林的生态变迁过程可以发现,伴随着虎、象的消失和山区水利工程的兴废,畲族的生计方式也随之变迁。畲族先民逐步放弃了原有的高山旱作和游耕的生计方式,适应了定居山区、开垦高山畲田和种植水稻的经济生活,但狩猎依然是其重要的经济生活补充。  相似文献   

8.
杨璐璐 《改革》2012,(1):24-32
中国土地供给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其实际操作表现为政府管制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伴随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土地供给制度的演进轨迹为主线,呈现学术界对土地供给制度认识的差异性,并梳理政策脉络和基本法律框架,给出或然走向,藉此厘清土地供给的制度现状,揭示现阶段土地供给制度研究的共性、分歧及其改革难点。继而就种种表征进行评述,并简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瞻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创立和完善的历程。对农民自发制度创新与国家强力推行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流转,保障收益权、尊重处分权"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运行态势及其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多元产权模式和制度安排,实现并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回顾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创立和完善的历程。对农民自发制度创新与国家强力推行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流转权,保障收益权、尊重处分权”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运行态势及其效率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多元产权模式和制度安排,实现并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以青海藏区定居牧民的生计模式适应性为主题,并以一个社区个案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牧民定居之后的生计发展与适应状况,认为定居牧民的生计方式正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较为单一的生计方式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生计方式转变。但是,由于定居牧民受传统生计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其面临着对新的社会生产环境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将游说和权力分配引入到中国农村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模型化分析中,利用新旧制度下生产收益差额的函数表达式,刻画制度变迁成败及地区差异性的临界条件,揭示制度变迁中游说、权力分配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存在游说和制度转换成本时,制度创新发生和持续下去的条件受农村干部的合法收益、制度转换成本和农民的收益折现率等变量的影响.在既定权力分配格局下,贫困农民和农村干部组成的制度创新团体,可以通过赎买实现其地方性政策在全国层面的制度化认可,此制度变迁路径是农民、农村干部和中央政府的最优选择,从而说明由不同内容的地方性政策合并形成的中央制度是有效率的.游说、权力分配可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并使其表现出不同的变迁结果和地区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中,是土地上的力量——农民最先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的政治体系。政治现代化权威的主体也是土地上力量——传统土地精英。现代化中经济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是由于受小土地制度的束缚。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土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政治的不断动荡。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收、回转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必然涉及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制度变迁受既得利益牵制所产生的“摩擦力”的阻抗,且因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使得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土地征收制度在我国运行多年,其缺陷日渐显露,并为学者所诟。在完备其制度的进程中,土地回转制度开始进入学者的视域。如果认为土地征收制度强调了社会本位的经济法在肩负诊治市场失灵的重任时,则土地回转制度承担起了防止政府失灵的历史使命,弘扬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生计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农户生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保障和改善当地农户生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和长远利益,充分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第二,地方政府要组织开展面向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第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第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有效保障和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第五,推进与土地流转工作相配套的户籍制度以及就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土地政策改革,多否定大土地所有制来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其中的平均主义传统、多元层级复合一体土地所有制结构贯穿始终,不逾历史框架.路径依赖作用在以往的土地制度实践中比较突出,土地规模小型化、使用权私有化观念虽几经革命或改革而不能断绝.历史有力地说明了,农民意愿与制度设计之间的平衡是决定制度成败的重点,而"公平"、"平均"观念仍然是长期制约土地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20.
"土地城镇化"模式下城乡土地利益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强制性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在短期内较难实现,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发组成、得到政府支持、有限度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可能的。文章从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视角出发,结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开发商、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民四组博弈,探讨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为其破除制度障碍和减少改革阻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