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票据权利具有类似于"物"的性质,具有典型的权利外观,因而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在票据法上有了广阔的适用空间.同时为促进票据流通,保护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对票据而言就有了极大的必要.但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是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构成要件,方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票据抗辩制度是票据法体系的重要支柱。票据抗辩制度可以保护交易安全和善意取得者的利益。随着票据抗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国票据抗辩制度呈现一定不足。本文通过研究票据抗辩理论及《票据法》部分条文,进而对我国票据抗辩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甘云翔 《企业导报》2013,(6):164-164
本文首先对空白票据、空白票据的善意取得和发生空白票据善意取得的几种情形进行阐述,然后结合我国票据法立法现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沈燕倩 《企业导报》2010,(8):165-165
票据无权代理的内涵区别于民事无权代理,票据法上一般仅指狭义无权代理。我国《票据法》第5条第2款对票据越权代理作了规定,但是该规定不符合票据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持票人的权利的保护力度不足,易产生纠纷。对票据越权代理的概念、以及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试图完善我国票据越权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位于上层建筑的配套法律制度也相应不断完善,我国在1995年也颁布了《票据法》,希望可以充分发挥票据的巨大作用,从而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票据方面的实践不是太充分,理论上对票据的基础关系与基础关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深刻把握。还有一部分民法学者企图依赖票据法来制止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利用票据进行诈骗的不良现象。因此,票据法第10条规定了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的牵连,让商业银行这样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去审查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强加给银行只有行政部门才应该承担的经济监管责任。这种规定明显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并且在实践中,由于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的复杂性也导致此条规定没什么可操作性。并且把票据关系与作为基础关系之一种的原因关系无端联系起来也是不符合国际通行的票据法理论的。因此,个人认为应对票据法进行修改,把票据法第10条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10日,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与公众见面了,这部票据法以汇票、本票、支票三大票据为内容,概述了票据的整个规章,票据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票据已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轨道。他不仅为金融业的发展发挥重要影响,也为企业的票据资信和票据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票据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呢? 第一,为企业的票据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票据法为了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前我国推行的票据多半是一些条例、暂行规定,缺乏法律性和统一的规范性,各地区、各部门在使用上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条例、规定更改频繁,各地区、各部门强调本地区、本部  相似文献   

7.
张展世 《企业导报》2010,(3):162-162
票据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信用工具,为确保票据债务人到期能够履行自己的债务,增强票据的信用,促进票据流通,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票据法均规定了票据保证制度。就我国现行票据制度中关于部分保证、略式保证、支票保证、以及融通当事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票据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信用工具,为确保票据债务人到期能够履行自己的债务,增强票据的信用,促进票据流通,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票据法均规定了票据保证制度。就我国现行票据制度中关于部分保证、略式保证、支票保证、以及融通当事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舒利  严丹琳 《企业经济》2004,(12):186-187
我国票据法和相关学理都认为,被伪造人因未在伪造的票据上签名或盖章,故不负票据责任。但如果对票据伪造和签章伪造进行概念上的区分,就可以在被伪造人和相关善意当事人之间更公平地划分票据责任和票据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探讨英美法系票据对价制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对价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特色,分析了西方票据对价制度本土化的现实障碍和解决途径,提出了完善我国票据对价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基础之上的,而票据能否流通,就在于票据权利是否具有无因性。票据无因性可以说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是现代票据法的最主要的立法原则。纵观世界各国票据法和国际统一的票据法,在贯彻票据无因性方面都是一致的。然而,我国现行票据法存在着关于票据无因生的立法缺陷。《票据法》的修改已列入2005年立法计划,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票据抗辩是为票据债务人提供一种权利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对此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尚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以使票据抗辩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票据法》至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对票据行为的规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经济交往的增多,以及对大宗交易的简洁化安全化的要求,票据在丧失后的法律救济尤其是诉讼制度的空白使得人们在法律的适用时无从下手。我国《票据法》规定了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提起诉讼三种救济方式。本文拟就票据丧失的法律救济中诉讼制度的缺陷与重构做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变动中保护交易安全的重要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静的安全为代价而保护财产动的安全的制度。随着不动产物权交易的日渐频繁,不动产物权交易已越来越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当前维护不动产物权交易安全的迫切需求,我国2007年《物权法》明确肯定了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本文试通过对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立法例比较研究,以我国《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为出发点,通过对其构成要件的比较,指出对于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应该分开规定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明确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和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议。以期在立法上不断完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对票据无因性原则没有清晰的定位,强制规定票据流转时的交易背景和债权债务关系应当真实有效。但该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瑕疵,且在票据的实际使用上也存在一些不便,与现代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相违背。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该规定不符合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且与《票据法》的个别条文相抵触,破坏了《票据法》的内部统一。本文拟从票据无因性的内涵与沿革出发,分析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在此基础上,探讨第十条第一款的合理性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探讨英美法系票据对价制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对价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特色,分析了西方票据对价制度本土化的现实障碍和解决途径,提出了完善我国票据对价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概念,我国在票据法中进行了规定。在原因要件上规定为“票据时效届满”和“票据记载事项欠缺”;在性质上界定为“民事权利”;在利益返还范围上界定为“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本文分析了票据法律条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法理基础以及票据法律的现实执行情况,重新设计了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概念,以期更好的理解、完善和适用利益偿还请求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张喜梅 《活力》2004,(3):96-96
我国《票据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这一规定与国际惯例是一致的。但《票据法》的其他条文却对汇票和本票的作用范围作了一些应有的限制,致使票据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学林 《活力》2010,(7):40-40,45
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物权法》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将善意取得从传统的仅适用于动产领域扩大到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借此不加分析地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可无限地适用于一切无权处分转让财产的行为。由于善意取得属于民法理论中所有权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就将对原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笔者以《物权法》施行为前提,浅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遗失物。  相似文献   

20.
陈学林 《活力》2010,(4):40-40,45
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物权法》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将善意取得从传统的仅适用于动产领域扩大到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借此不加分析地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可无限地适用于一切无权处分转让财产的行为。由于善意取得属于民法理论中所有权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就将对原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笔者以《物权法》施行为前提,浅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遗失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