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可以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提高高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高新区的发展又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南宁高新区面临着产业集群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和有效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产业集群建设应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扩大集群范围与效应;完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冯步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8):106-108
南宁高新区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产业集群聚集、创新体系完善和服务机制健全等优势。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应培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实现与东盟的无缝对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引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现蛙跳跨越。  相似文献   

3.
黄润斌 《改革与战略》2015,(1):115-118,156
高新区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结构、强化区域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南宁高新区在经济综合实力、特色产业和创新资源等方面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要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应加快高科技工业发展首位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引领区和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区等建设,提高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首位度、现代服务业首位度和创新发展首位度。  相似文献   

4.
总部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资源瓶颈突出、高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集群聚集功能不强等问题促使南宁高新区必须探求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总部经济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认为,总部经济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南宁高新区应结合南宁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和完善吸纳企业进入机制和深化区域合作等途径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提升高南宁高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翔 《改革与战略》2011,27(7):61-64
高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经济发展强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显著、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聚集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高新区的带动和加速,又是高新区应有的历史使命。文章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高新区应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发展定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全市发展总部经济现场推进会在高新区召开12月1日,全市发展总部经济现场推进会议在高新区召开。与会人员先后实地观摩了中国高端食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顺丰速运华北呼叫中心总部、潍坊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等,听取了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介绍。近年来,高新区围绕全市"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主体功能定位,坚持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提升产业档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新高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忠德 《特区经济》2006,(2):282-28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源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域协调。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进而使高新区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现状与存在问题,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最后就我国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新区对于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借鉴成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医药高新区。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南宁高新区为例,分析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产业转移原则,产业布局,产业扶持政策,产业链构建,人才体系、服务体系、项目库建设,招商引资理念和招商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新区作为区域产业聚集基地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这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文章认为,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理念,重点是要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以产业优化提升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力和对城市的带动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功能齐全化促进高新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3):41-44
产业转移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肩负着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任。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优化环境并重,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区域合作互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应以国家高新区建设为重点,围绕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状况,构建起高新区产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评估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政策与财政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盈利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产业》2023,(11):42-43
<正>景德镇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4年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省级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3290公顷,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53家、工业从业人员3.7万人,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直升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单位、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西省航空小镇、江西省生态工业园、江西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江西省先进园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集群能否促进创新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论上的分歧。我国国情特殊,产业集群在形成机制上存在一定缺陷,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不确定性。与理论研究相比,国内规范的计量研究十分匮乏。为释疑解惑,利用我国国家级高新区详实的统计数据检验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与高新区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集群显著提升了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这一研究结论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3月28日,南宁灵康赛诺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南宁高新区举行了广西南宁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竣工暨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科技研发中心的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新区》2012,(1):53-54
2011年10月15日,景德镇航空零部件产业基地五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景德镇高新区隆重举行。这五大项目的投资方在航天领域具有较高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他们的加盟将使景德镇高新区初步成为江西省产业链条最完备、产业集群优势最显著的外向型航空产业发展平台。景德镇市是江西航空一城二园基地之一,这为景德镇高新区航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  相似文献   

17.
顾博  刘力  邢军 《中国高新区》2009,(12):52-54
淄博高新区在“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高新区将对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研发,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提升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研发高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个总体发展中,“六五三五”规划的发展态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生产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等方面阐明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出发展湖南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提高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与世界》2015,(11):80-83
自主创新战略高地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科学发展示范窗口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技术服务基地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重庆高新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核心区、成渝经济区重庆主城门户,是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新区》2012,(1):19-19
2011年12月16日上午,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明鹏等一行前往南宁高新区调研指导工作。在广西省科技厅厅长谢口堂.南宁市副市长石文怀,南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晓东等领导陪同下,赵明鹏一行参观考察了南宁高新区培力药业公司、灵康赛诺科公司、金域检验公司、富士康A厂区等园区企业和生物产业孵化基地、生物工程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实地了解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