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2.
合作共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江西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路径在于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以及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江西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承办下届长江论坛;积极推动昌九一体化的开放式发展;着力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问题》2015,(4):100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生态容量等现有条件看,长江中游位列第四城市群的优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方法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和腹地层次进行界定和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群)组成的多中心城市集群,其空间范围分为核心区、紧密腹地和竞争腹地三个层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将经历圈内一体化、三圈融合和高度一体化三个阶段。当前应把圈内一体化与三圈(群)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推进,着力强化城市群竞合意识,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搭建三圈融合的支撑平台,建立长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模式与路径,对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也为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湘鄂赣三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在成为国家层面重要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城市群研究的焦点。通过梳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上位规划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策略等相关研究的基础,着重对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进行提炼总结,以期从理论研究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8.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7,(6):111-119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克修 《经济界》2013,(5):66-76
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占湖南全省80%以上,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有条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8,(12):234-237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振兴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其创新实力强弱影响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而高新区肩负着引领城市群创新经济发展的重任。在遵循区域创新体系结构运行规律基础上,结合高新区创新系统特征设计了四维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新区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园区同质低水平发展现象正逐步改善,而且湖南"抱团式"发展成效显著,但东湖高新区龙头地位依旧突出,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最后,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提出强化城市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的轨迹表明,联动发展应突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效应,发挥其对长江中上游城市群的带动作用。联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例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立一体化航道运输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企业主体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树立"共赢、联动、协同"的发展理念,构建上中下游城市群区域间的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和次要节点城市四个层级。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曹山河 《新远见》2011,(11):55-59
临空经济作为依托高度发达的现代航空运输以及现代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区域性经济形态,具有临空性、流量性、创新性、组织性和小区域性等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临空经济基本条件已经成熟,总体思路是:围绕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临空经济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与战略研究,政府高起点、高规格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临空经济进行顶层规划与设计,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其低碳化发展,对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标准体系是城市社会低碳发展各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有机整体,是指导、协调低碳技术标准化与各领域子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蓝图,对系统地推进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提出区域低碳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想、建设路径、重点和步骤、目标,并勾画了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化发展的基本指标,为城市群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庞燕  夏扬坤 《物流技术》2014,(21):227-228,393
首先对城市群绿色物流进行探讨,并构建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要素系统;然后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物流特点,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uzzy-AHP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发展绿色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为良好,但在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城市群绿色物流进行探讨,并构建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要素系统;然后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物流特点,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uzzy-AHP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发展绿色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为良好,但在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0.
陈红 《企业导报》2014,(18):90+88-90
伴随着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到改革试验的攻坚期,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这一现实主题,结合试验示范区经济发展自身特点,剖析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以期对症下药探寻行之有效的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