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0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结合中介效应方法,实证考察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保持不断上升趋势,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但在西部地区未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环境污染、消费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发展通过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行业贸易的比较优势。本文选择区域高技术产业出口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出区域非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同时加入其他控制变量,运用省际面板模型反映金融发展对高技术产业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展开静态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合理配置数字普惠金融资源、政府适当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剖析金融发展规模、深度、效率影响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之后,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东道国金融发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水平下的促进效应不同,具有非线性特征,当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高于4.6281时,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东道国,而且较好的城镇化水平、完善的东道国制度、丰富的自然资源均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具有吸引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应拓宽金融合作途径、完善金融设施建设、防范境外投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融合的兴旺发展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持续动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传统金融竞争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在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而在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度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基于Tobit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差距;在传导路径上,绿色金融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转型效应两条路径提升生态福利绩效;考虑空间因素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但在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尚不显著。为提升我国生态福利绩效,从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扩散效应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差无几。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融合方面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减少传统的金融排斥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实证研究金融发展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金融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提升显著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区域层面,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方面均显著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助力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地区专利申请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分维度及东、中、西部分区域样本的探究发现,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西部创新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显著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助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差距、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基于区域差异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区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产业集聚对税收竞争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差异效应。利用我国1997~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税收竞争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中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税费负担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税费负担则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作用不显著。对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租则需加以引导,借以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金融大力支持。近年来,金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做出较大贡献,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发挥组织构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采用熵权法测算各区域农村产业发展水平,通过G M M模型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影响,从而找出制约或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农村产业发展成效逐年显现,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农业信贷的正向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农业保险的正向促进作用较薄弱,二者协同作用效果较弱,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效率、三产融合水平、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直逼维度产生影响,不同的指标在其对应的机制下发挥着作用,显著提升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随机效应面板泊松回归模型,考量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措施对我国东、中、西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东、中、西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只对东、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只对西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通过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和体现区域差异、建设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共享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提升金融支持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显示:金融集聚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且金融集聚增强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开放水平、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致使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重新定义农村产业融合概念并重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具体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逐年提升,但以融合路径方面的提升为主,融合成效提升不明显,融合可持续自2016年开始加速提升,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存在不明显的区域差异并在逐年缩小。第二,整体看,以信贷支持为主的正规金融、传统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影响低于传统金融。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均采用以规模的增量扩张为主的粗放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在引导高质量发展即促进融合成效和融合可持续提升的积极作用有待增强;农业保险虽然会对融资可持续产生正向影响,但仅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手段发挥辅助作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金融支持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彩林  周倩  贺旸 《武汉金融》2023,(12):69-76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农户信贷供给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金融不同维度的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其中覆盖广度及使用深度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在东北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显著。此外,农户信贷供给在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信贷供给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2~2012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重点探讨区域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程度。运用面板模型分析,发现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的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财政支出与城镇化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权法测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滞后(SAR)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二者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所改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二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有高—高集聚现象,在经济欠发地区有低—低集聚现象;科技金融对全国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经济发达地区正向空间效应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08—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呈现逐步放缓的变化特征;普惠金融整体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只有少数地区的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2008—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呈现逐步放缓的变化特征;普惠金融整体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只有少数地区的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