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主要从个体层面研究可雇佣性影响因素的局限性,文章通过对可雇佣性概念演变过程的分析,重新对其进行定义和阐释,并从个体因素、组织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等三个层面对可雇佣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拓宽了可雇佣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企业可雇佣性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胜任力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企业可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式选择、培训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对员工胜任力的培训提升其初次就业、维持就业或再次就业的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可雇佣性。员工初次就业时需理性的职业选择,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其技能,尤其提高其深层次的胜任力;同时企业需不断拓展员工的可雇佣渠道,培育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加大员工可雇佣性的砝码。  相似文献   

3.
个体的可雇佣性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质与累积的经验等可雇佣性决定了当他们不再适应当前工作时,在本企业内其他岗位或其他企业仍可以维持就业的可能性。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一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群同样存在可雇佣性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带来了高管们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自我提升空间的差异。当高管有着较高的工作绩效而可感知的自我提升空间狭小、满意度低时,也可能导致其离职倾向的产生。本文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式,构建高管可雇佣性模型,验证薪酬满意度与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并探索企业高管可雇佣性与离职倾向的相关性,同时考察高管的薪酬满意度是否会给两者的关系带来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信息化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而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管理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注定了他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重要性。因此,研究企业高管的可雇佣性并构建其模型,一方面为企业选拔高层管理者提供了衡量标准;另一方面为培养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知识员工大多具有较强的职业承诺和较弱的组织承诺。如何一体化提升知识员工的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一直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以培训作为切入点,以385名知识员工为样本,将职业承诺作为中介变量、内部可雇佣性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培训对知识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培训正向影响知识员工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职业承诺在培训与组织承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部可雇佣性正向调节培训与组织承诺、职业承诺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变革、冲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劳动力市场主导的雇佣关系模式中的企业雇佣管理法则迥异于内部劳动力市场主导模式,新的雇佣关系模式破坏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互惠关系被打破,企业在员工管理中面临四大在原有雇佣管理理念中难以自圆其说的两难问题.新的互惠关系的达成和维护成为雇佣关系达成新的平衡的关键.该研究认为,可雇佣性成为新的互惠关系形成的关键,围绕可雇佣性提升建立新的员工管理理念和系统成为企业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主导的雇佣关系模式中的雇佣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可雇佣性理论和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企业高层管理者可雇佣性模型,探寻企业高层管理者可雇佣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可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拥有的技能、基本品质、核心品质以及经验等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且对企业绩效均构成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技能、基本品质、经验和核心品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日本企业传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日本在华跨国公司生存环境以及欧美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分析,指出日本在华跨国公司应改变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注重能力和绩效管理,实行本土化策略,鼓励员工的自我开发并提供制度支持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工程,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文章从可雇佣性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提出了可雇佣性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0.
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在深刻理解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要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转变教育观念,通过通识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鼓励创业和国际交流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机能,从而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