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知识产权出口贸易能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链的衔接,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我国可采集到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引致的要素配置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出口部门的要素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非知识产权出口部门,知识产权出口部门所引致的创新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并没有超越非知识产权出口部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需要考虑区域差异性,提出促进知识产权出口贸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国,两国贸易关系相当密切。本文采用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的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输日农产品增长主要由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所引致;产品结构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综合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为扩大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本文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4.
随着山东省出口贸易迅速发展,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技术效应的外溢值得商榷。本文借助Feder模型,建立了非出口部门与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在内的出口部门的四部门模型,对山东省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产生一定外溢效应,工业制成品出口缺乏相对优势、竞争力较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缺乏核心技术与高端技术。  相似文献   

5.
韩国是中、美两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美两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关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解两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始终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规模效应较美国更加突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竞争效应贡献度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扩大,而美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对韩国出口增长。美韩FTA协定中韩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淄博市农业经济的增长,文章以开放经济条件下,四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淄博市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市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会抑制农业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内则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问题成为两国FTA谈判的敏感议题。文章基于1990-2013年UN Comtrade相关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主导因素及各方面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贡献。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是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的首要因素;出口结构效应制约了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尤其是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消费结构的错位导致这种负面效应更加明显;出口竞争力效应拉动了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竞争优势不具备持久稳定性,而韩国农产品竞争力下降阻碍了其对中国出口增长。为扩大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提高贸易质量,两国应该根据彼此市场消费变化,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加强农业合作交流,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推进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向非价格竞争力转变;在FTA谈判中,可借鉴美韩FTA农产品开放条款,合理设计中韩FTA谈判策略。  相似文献   

8.
裴沛 《农机市场》2008,(2):59-62
本文采用1985~2005年的江苏省统计数据。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用扩展的出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考察对外贸易结构如何影响江苏省产业结构。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进出口各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进出口部门对非进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都对其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永峰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8(10):108-113
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对我国1980-2005年期间农产品进口和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证实了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人民币实际汇率一定程度的升值不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各方关注焦点,其形成是趋势也是必然,在此过程中,关税效应无疑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关税结构现状和进口东亚国家分类农产品变化趋势,然后模拟中日韩和东盟建立东亚FTA情景,运用CGE模型分析不同部门关税减让对我国宏观经济,特别是农业部门产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模拟方案对我国地区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税减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并带来进口总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除农产品降税对其产出有抑制作用外,非农部门降税可有效促进农业各部门的产出以及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增长;此外,不同部门降税对地方产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重工业部门降税较好促进各地方产出,但造成地区发展失衡。在关税战略实施中,需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以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开放经济中,地区的贸易结构对其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成都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中部地区两个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利用定量分析(ADF)工具、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成渝地区区域进口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值和非出口部门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出口企业"低加成率陷阱"为切入点,运用间接可加性效用函数探究了出口企业加成率决定方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最新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全样本出口企业加成率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但是在2011—2013年总体上出口企业加成率已经超过非出口企业;企业生产率、出口目的地人均GDP、双边实际直接汇率和出口产品质量均显著正向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而出口平均关税率存在明显负向作用;子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加工贸易的出口目的地收入效应较小。本文首次证实中国出口企业已经跨越了"低加成率陷阱",并提供了提升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分析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1995~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对整体能源效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引致的模仿和竞争等间接技术效应对能源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改善能源效率起促进作用。进一步分区域进行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的间接技术效应对能源效率影响上表现出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张莉  鲍晓华 《财贸研究》2012,23(5):24-32
利用中国整车制造企业的数据,对企业外包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分析企业外包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汽车企业的外包水平在1998—2007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企业外包的变化趋势是有差异的,并且外资和出口企业的外包水平明显高于内资和非出口企业;整体上看,生产率异质性、产品要素密集度、资产专用性都是影响企业外包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外包动因的关键归根结底就是降低成本;此外,企业各种特征因素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外包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Feder formulated the first model with an explicit mechanism connec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We present new econometric estimates of this unique model for 30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d by Feder. We replicate Feder's 1964?–?73 cross-section estimates for 1974?–?83 and 1984?–?93 and find that the export variables lose significance and that the model has less explanatory power overall. We also try to improve on time-series estimates by Ram and fin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Feder'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 in favour of the export sector wa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for 18 of the 30 countries. The export externality coefficient proved to b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13 countries although significant multicollinearity occurs in the regressions for eight of the 13. Comparisons of the results among countrie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exports on growth depends on population size, trade orien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ufacturing.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by exporting hypothesis b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exporting on the subsequ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 sample of high-technology SMEs based in the UK. We find evidence of learning by exporting, but the pattern of this effect is complex. Exporting helps high-tech SMEs innovate subsequently, but does not make them more innovation intensiv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consistent exposure to export markets helps firms overcome the innovation hurdle, but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scale effect of exposure to export markets which allows innovative firms to sell more of their new-to-market products on entering export markets. Service sector firms are able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exposure to export markets at an earlier (entry) s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than are manufacturing firms. Innovation-intensive firms exhibit a different pattern of entry to and exit from export markets from low-intensity innovators,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effects of exporting.  相似文献   

17.
Using firm-level dat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the exporting behaviour of domestic firms in the Vietnames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Applying the Heckman selection model on panel data and following the Wooldridge approach, we find that investment by foreign firm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cision of domestic firms in the same and upstream sectors to export. The proportion of exports of domestic firms declines through horizontal and forward linkages, but increase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However, there is only weak evidence in support of export spillovers on domestic firms in the service sector. We also find that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firms has differing effects on the exporting activities of low- versus high-tech firm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也是制约和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利用2000—2006年中国2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GMM)方法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出口总量和结构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但不同的变量的作用存在差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正相关,研发投入与出口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Melitz提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率对出口影响以后,国内学者运用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未出口企业,也检验得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陷阱",即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数理模型研究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相互联系,再运用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并讨论它们存在的原因,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本文对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分别进行了全国、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检验。最后在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走出"生产率陷阱"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有进行进出口贸易的32个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2~2009年,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在不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第二,在将进出口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情形下,出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进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在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出口扩大工资差距,进口没有影响。第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会导致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