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颐武 《中关村》2006,(5):107-108
这里记下的是一些中国的创新者的足迹。他们都属于中关村,属于这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新的中心,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中关村二十多年的发展正是和这些人的努力分不开的,虽然历史有自己的命运,但如果历史里没有“人”的光彩,就会黯淡许多。正是这些人丰富了也充实了中关村,而中关村和这些人物一道,成了中国发展的最灿烂、最迷人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李唐皇 《中关村》2005,(1):59-60
中关村需要草根经济。正是一万四千多家大大小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存在,使中关村成为中关村。当然,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联想、方正、四通等大企业也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而且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热闹景象也是中小企业“制造”的,这些中小企业的演变史的总和构成了中关村的发展史。在这个意义上,中小企业构成的“草根阶级”是中关村的基础。不过,今天,“草根阶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在改变“草根阶级”的构成。这些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具有世界视野的人群的加盟使中关村的国际化有了中国特色的新路径。这就意味着新时代“草根经济”的到来,中关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时代的草根经济。作为媒体,我们要反映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3.
戴卫 《中关村》2009,(5):58-61
今年3月13日,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后,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同志以《依靠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努力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题,全面介绍了中关村20年来创新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提出了“中关村下一步发展向那里去”的重大问题。为此提出的“政策”、“特征”和“举措”,很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烟子 《中关村》2005,(12):72-75
2005年最后一个月份,我们在回忆之中盘点每一个美好的时刻,细数曾经感动我们的温馨情节。想起一些人,念起一些事,抬起头,看见夜空中那么多璀璨的星星……而他们,就是这些星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群,2005年的中关村,因为他们而更加活泼且生动。从本期开始,我们在“科技”版块陆续介绍2005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三届“双优”评选获奖企业家和创业者,深度报道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我们衷心地期望更多关注中关村、渴望走进中关村的人们,走近这些已经铭刻在中关村一面大理石墙上的闪光名字,近距离审视这群充满激情、昂首前行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30-30
中关村二十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创新的耀眼主线,这就是一种内在于其中的、构成中关村人精神内核的那种观念层面的“突破”和文化层面的创新。为此,我们选择了四位和中关村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化精英,以期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中管窥中关村二十年来的精神嬗变。不管是张朝阳,贺卫方,还是张颐武,胡鞍钢,他们都身处中关村,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争议,在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的同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岩石般凝固的观念,中关村,和我们的时代,也就在这种争议、讨论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6.
盖城 《中关村》2008,(12):18-21
这是一段历史终点,但必将是另一段历史起点。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20年来的不断创新,使中关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特色的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密集的高新技术资源。当很多高新区还在为“走出去”进行探索的时候,中关村已经率先迈开了国际化的脚步,吸引了世界目光。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电脑节跨入了第七个年头,在中关村人的眼中,电脑节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一点一点成熟,中关村人的心中难免会滋生出一种“‘中’家有女初长成”的喜悦和骄傲之情。而这个凝聚着中关村人之心血、浓缩着中关村科技之精华的“宠儿”,从诞生到其行走的每一步都牵引着世人的目光,也见证着中关村进步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8.
赵凤桐 《中关村》2010,(6):83-83
三年前,《中关村创新谱》问世,曾引起热烈反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这部书稿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书中记录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先锋,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杨元庆、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51位“知识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但都来自于中关村。都是秉承“创新”理念,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卫汉青 《中关村》2023,(12):68-73
<正>纪世瀛是中关村传奇中的传奇,是贯穿中关村43年发展历程的一位代表性传奇人物。2023年秋天,一本沉甸甸的《43年创业心灵感悟》摆在我面前,这是纪世瀛先生的新著。纪世瀛何许人也?一位年逾八旬的中关村元老,一些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人喜欢称他为“中关村第一村民”。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样板,是当代中国最亮丽的名片。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全体成员走进中关村集体学习,更是共和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示范和象征!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是中国的战略区域,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不过这种共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远未成为每个中关村人,每个北京人,甚至每个中国人的一种天然认识。为什么说中关村是中国的战略区域?就是因为北大清华等大学和中科院的作用。几乎全国的知识精英和科技精英都汇集在这里,几乎全国最优秀的青年都汇集在这里。现在中央讲人才战略,那么拥有70多所大学的中关村就是全国最大的战略区域。人才的作用是什么?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才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技术,人才在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是人才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从中关村崛起,深刻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村     
大卫 《中关村》2003,(1):88-88
中关村,可谓中国第一村。这样说,并不为过,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中关村是中国的电子村。这个村子真大,它的高楼,玉米一样的挺拔,偶尔露出的阳台,就像玉米秆儿搂着的玉米棒子,你看到一批又一批的IT人员,蜻蜓一般,在中关村飞来飞去。在这个又名硅谷的村子里,每一天,都有大批大批的人,在此演绎词典里的那个叫做熙来攘往的词。这些年龄不同,相貌不同、步速不同、语调不同的人,可以说是中关村的常驻村民,他们有的很青春,有的不那么青春。像村子外面的人一样,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也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的独身,有的不再独身,这样说吧,在中关村,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04,(4):67-67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新世纪创新的典范,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东方的新亮点。在中关村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伟大的“中关村建设者”。他们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是中关村不朽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财富。在北京市、海淀区等有关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中关村》杂志与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北京电视台、新浪网、北京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共同主办了“中关村百名建设者”编选活动。本刊将负责该活动平面媒体和电视片文字等推荐宣传工作。“中关村百名建设者…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结合使企业走向跨越式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 《中关村》2009,(12):48-49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对中关村的第三次批复,将中关村的未来发展定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北京市政府宣布将海淀区定位为示范区的核心区。经过了二十年的努力,中关村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继改革开放和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的第三次发展机遇,使中关村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把握好这个机会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科技金融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9):123-123
打破科技报道传统界限“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广告名牌,树起“新科技”的大旗。《中关村》要领导的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队伍,着眼点在“新”,也就有了一个无止境的开创环境。但是翻开一本本精美的杂志,我们看到了工厂,看到了中关村,看到了科技人物,看到了创业史,就是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新科技的东西。名叫《中关村》的杂志,已经被冠上一个标志,这个专有名词“中关村”把杂志就定义在中关村周边辐射的范围内,读者更加留意与之相关的报道,久而久之也就把《中关村》杂志想成了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专有,就如北京…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13,(2):27
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关村创业者的故事。他们来自同一个领域,移动互联网;他们都不是传统领域里面的巨头企业,他们说自己是中关村的微小企业,但正是因为他们,丰富了中关村的内涵。在移动互联网领域,App制造商们的产品都一视同仁的被浓缩成1平方厘米大小的图标——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新浪、百度、腾讯、谷歌,甚至包括苹果自己,和我们报  相似文献   

16.
谭维克 《中关村》2004,(7):31-32
中关村海淀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这些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旋律:主旋律代表时代前进方向,时代的主旋律就是科技进步、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我们要实践“三个代表”,园区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是生命源:海淀的发展离不开中关村,离不开海淀园。海淀和中关村息息相关,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马文良 《中关村》2015,(4):49-51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韩柏告诉记者:中关村要从存量挖掘潜能,主要依靠对现有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改造、优化和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创新社区模式正是解决之道。中关村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史。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截止到2014年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16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随着2013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到"一区十六园",中关村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从以企业聚集为重心的1.0版本过渡到现阶段以产业集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12,(6):25-26
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是本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提升中关村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大调整周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畅  张勇 《中关村》2005,(6):42-53
论坛缘起: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中关村》杂志“地产与科技”论坛。中关村凭借着科技创新确定了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目前,房地产是个热点问题。科技中有地产,地产中有科技。如何提高中关村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地产的和谐发展,化解地产对科技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中关村地产能支持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今天我们邀请了诸位领导、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共聚一堂,就科技与地产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冷静面对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谢谢!实现中关村地产与科…  相似文献   

20.
张宇 《中关村》2006,(12):118-119
中关村杂志俱乐部在9月29日盛大开业。不知不觉中,已经两个多月了。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关村杂志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讲座,以飨读者。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关村杂志俱乐部为经济文化界的宾朋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