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慧 《商场现代化》2006,(30):318-319
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发展需求、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形势,需要国家创新体系良好运作的社会大环境及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契合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概括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主体,并提出了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等各方面共同创新为辅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期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视角下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薇 《商场现代化》2008,(6):265-266
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联系,提出在区域创新体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协调创新网络中不同行为主体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延伸。本文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创新体系的内涵,并设计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6.
冯晓莉 《商业时代》2011,(28):47-48
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家的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因此应将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使风险投资活动与国家创新目标、创新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支持风险投资活动与支持创新的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发展,封闭式创新的适用条件渐渐被打破,开放创新逐渐成为更适合当今外部环境的创新模式,影响着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协同创新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创新体系,其运行机制也受到开放创新背景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该背景下科学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保持该机制的与时俱进,以我国1985——2014年间的通信产业为例,分别研究了科学开放创新体系和技术开放创新体系内,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创新成果的影响,以及上述两个体系之间的协同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体系内部,科学创新网络的高平均聚集系数均会抑制科学创新成果产出;在体系之间,不仅科学创新成果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科学创新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以及技术创新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与科学创新成果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此结论基础上,针对我国“科学——技术”协同创新政策制定,产学研合作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连俊华 《全球化》2023,(3):90-96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是致力于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主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开放程度高、联通三地的优势,以“世界工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长三角城市群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完善区域间协同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资源比较集中于北京,城市间创新协同互动不紧密;成渝城市群的两地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新技术推动新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一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三是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层面设计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晓娟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101-1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而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正确定位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发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是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条件。从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美日两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借鉴美日两国政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现阶段发挥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谈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成绩显著,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站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金融创新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金融如何在国家创新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阚哲涵 《对外经贸》2022,(1):105-109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历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影响因素,以及国家创新政策是影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家创新体系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综述,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小企业的特征。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具体从资金流动、人才培养、政府监管、公共采购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国家创新体系还亟需完善。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评估等方面,以此寻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水平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步入了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在这一背景条件的影响下,传统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改变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并立足于未来。分析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术渊源,其中可包括创新经济学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讲述了政市关系论述,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的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国策的基本支撑点。本文以美国州长委员会"创新美国"机构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生态系统模型作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从创新要素供给、创新的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和国家基础设施平台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方式是出台各种法律、政策,并在联邦政府内部组建相应的管理及执行部门。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日臻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然后从宏观层面对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浩 《商业时代》2006,(29):60-6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成绩显著,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站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金融创新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金融如何在国家创新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等多种主体的积极参与、合作,也需要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需要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介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状况,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即官、研、学、金)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扬州市职业大学顺应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积极发挥网络资源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尝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逐步构建起立体化、多平台、多形式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建立了创新创业课赛一体化网络平台,确保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不受疫情影响正常开展,并成功打造创新创业网络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平台体系,探索出疫情常态化情境下建设和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体系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部分,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内容.文章对区域创新体系涵义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分析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原则,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新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基于此,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通过介绍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程,基于学者对其认识,界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内涵。其次总结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三个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