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李金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您最想对全国的审计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铁面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面对这个俗套的提问,意外地哽咽落泪了,他的回答是,"我对不起他们。"我觉得,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这就是辩证法。"对7个中央部委点名道姓一一曝光,揭开几十亿元的资金黑洞之后,李金华如此无畏地解释他的哲学。但是,对他的下属,全国8万审计干部,歉意化作两行热泪。2004年,"审计风暴"从6月刮到年底,受审计报告牵涉的  相似文献   

2.
<正> 从饭店出来,侄儿问我:"叔叔,你觉得这生意可不可以做?"我望着他调皮的眼神,故意大声说:"做生意都讲究口碑……"我话没说完,俩人都同时大笑起来。8月10日今天到王婆婆家里修洗衣机,老俩口靠退休工资过活,没有儿女,生活很节俭。我们修好洗衣机后又把她家里所有电器都查看了一遍,调试,换零件等等,做得一丝不苟,完了以后侄儿说:"婆婆,我们只收洗衣机的维修费,其余的算是我们为老人家献一点爱心吧。"王婆婆高兴得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说"修了大半天才收30  相似文献   

3.
映霜 《数据》2003,(12):53-55
回到家里,冯娟还躺在床上看杂志,看见他回来了,不高兴地说:"都几点了!" "对不起,没想到有这么晚了."赵小鹏说:"你怎么还没有睡?" "我睡不着."冯娟说:"你一走,我这心里就不踏实,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一直等着你."  相似文献   

4.
《楼市》2009,(Z3)
姓名:小兔年龄:28职业:公司职员入住时间:未入住网友小兔在QQ上给小编留言,说她家的装修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都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了呢?去年9月份就开始装修了,咱也算装修道上的"老同学"了,哈!眼看着入住的时间越来越近,已经有木门师傅、橱柜师傅、弟弟、弟弟同学等人陆续在我们新家过夜了,但很多装修硬伤也跟着浮出水面,这次就放到‘楼市·家居’上晒晒,给大家提个醒,希望您家装修得比我的好!——小兔  相似文献   

5.
做好一盏灯     
《财务与会计》2010,(5):72-72
技师在退休时反复告诫自己的小徒弟:不管在何时,你都要少说话,多做事,凡是靠劳动吃饭的人,都得有一手过硬的本领。徒弟听了连连点头。10年后,徒弟也成了技师。他找到师傅,苦着脸说:“师傅,我一直都是按照你的方法做的,不管做什么事,从不多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修鞋匠出师     
正王五打小不大喜欢读书。他不爱坐在镇子上的课堂里听老师讲,心里烦;却喜欢坐在修鞋匠的摊子上,一坐就是半天,专心专注地看修鞋。修鞋,轻巧,又不要什么成本。王五学修鞋,难呀。别人跟着师傅顶多学上三两月的,就出师了。王五足足学了两年。"就是学修鞋这点小手艺噻,学了那么长的时间都没学会哟。你师傅也太严格了嘛。"好多人见了王五,就这句话。  相似文献   

7.
修涞贵是个最不懂摆谱的人。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而且句句有深意。修涞贵刚到修正药业的前身,一个固定资产仅有25万元、负债却高达400万元的小厂时,头几句就是:“我是外行,但大家都是内行,我依靠大家,把你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你们所能付出的都付出,我们这个企业就一定能搞好。”正像他自己后来总结的那样“卓越领导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冶的企业预防医学。”正因为他对医药行业懂得不多,  相似文献   

8.
去年的三月份,我去姐姐家玩,碰巧看到十一岁的外甥在看电视.外甥说:"舅舅,雷锋是谁啊、为什么学校的老师和电视上都在说要我们向他学习啊?" 我就告诉他,雷锋是一个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人,并将雷锋帮助人的故事给他讲了几个.谁知外甥竟不以为然的说:"不会吧,世上真有这人?这样的人岂不是憨子啊?" 我本来想对他再教育一番,可考虑到将雷锋精神硬塞给他,他未必会接受,就微笑着说:"以后你会明白的!"  相似文献   

9.
《大众标准化》2016,(8):74-74
正山脚下,师傅指着山顶问:"看到那山顶了吗?""看到了。"弟子说。"你看,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师傅问。"大约500米吧。"弟子说。"是吗?还是等你走到山顶后,再回来告诉我有多远吧。"师傅说。弟子登上山顶后回到师傅的身边。师傅问:"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两个500米也不止。"弟子说。"这么远吗?刚才你说500米,是你目测不准吗?"师傅问。"不是刚才目测不准,而是一个目标,用眼看到的是直线,而用脚走到的是曲线。看到了,不等  相似文献   

10.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4,(Z1):57-60,56,10
以坐火箭的速度蹿红的小米,除了站对了台风口,还在于雷军找到了正确的人,看看小米管理层内部怎么协同工作吧有些人就是不太懂谦虚,王川就是。他有次去拜访一家公司时,看到对方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品牌的(电视)盒子,随口说:你对盒子还挺有研究。对方说,那些和小米盒子比起来,都是垃圾。王川回忆起来还是对人家这个回答很满意,他说:"我其实不关心竞争对手做什么,我只要把我自己产品做好,他们就去抄呗。"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并不张狂。外表看上去也如他自己所说,就是个普通产品经理,有着温和的气质。他间或闪现锋芒,不像一般被采访者谈到竞争者时有意避讳,这并非是由于坦率或单纯,更多是出于自信。在2012年11月,小米收购了王川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问题 对于真理标准讨论问题,会议第一阶段讲的人不多.有人讲到这个问题时,一般也是和"两个凡是"问题、《红旗》不表态问题联系在一起说的.例如,当有人说到提出"两个凡是"的社论时,耿飚插话说:我是奉命发表.我是反对"两个凡是"的.后来耿飚在发言中又提到这件事,他说:对这篇社论我不负责,我是奉命发表.当时我说,登这篇文章等于"四人帮"没粉碎.这话反映到中央,说我发了牢骚.这时,金明插话说"两个凡是"是"按既定方针办"的变种.耿飚接着说:我赞成这话.领袖每天要讲多少话,如果每句都要正确,那就太苛刻了.  相似文献   

12.
如今,当补鞋、修伞、卖小菜的都互称"老板"的时候,在工厂里依然听到的是一声声"师傅"称呼。"师傅"是尊称,一声"师傅"格外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师徒之间义切,也说明师傅受徒之尊、受人之敬。即使徒弟到了"繁花争笑鬓白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个笨男孩,对1/2和1/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捎信给他父母:读书不会在他身上产生奇迹。 对此父母没有责怪,因为他一直都很努力。 父母让他跟一个师傅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  相似文献   

14.
小红经常对王老师说:"我妈妈一点不爱我,一天到晚总是骂骂骂."王老师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有一天放学后,小红说:"我不想回家了."王老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紧劝小红回家.小红说:"我死也不回去,"王老师想一想,拿出两个苹果说:"这样吧,让我验证一下,看你妈妈是不是爱你.你把这两个苹果带回去,跟你妈妈说是我送给你和她吃的,你让她先拿一个.等你妈妈拿了一个出来,你把剩下那个带回来给我看,我就知道你妈妈是不是爱你了."  相似文献   

15.
"这哪是买了辆车,这是买了个‘爷’!"山东青岛薛女士忿忿地说,自己重金买了辆全新进口奥迪A5,结果买来的是"闹心"。"这车中看不中用,千公里消耗机油2升,修不敢修,换不能换,我都不敢开,更不用说出远门了,只能当爷供着!"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姓修,对“修正”是情有独钟。我父亲是一位老工程师,我姐姐叫修涞珍,大哥叫修涞荣,二哥叫修涞华,三哥叫修涞富,我们家五兄弟“荣华富贵”就是这么叫下来。文革期间,因为反修正主义,就把我们也牵连进去了,我们几兄弟写的文章都不给发表。后来就改名字,大哥改名为荣反修,修涞华改成华反修,我大姐改成林言,我父亲非常生气。林彪倒台的时候,我父亲说:“怎么样,姓林的也不好。大家都叫我老修,大家都这么叫,没有办法。南斯拉夫、苏联,一个姓修的也没有,姓修的不搞修正主义,搞修正主义的都不姓修。”老父亲的话虽这么说…  相似文献   

17.
假名     
付劲松 《乡镇论坛》2010,(36):M0002-M0002
<正>走出楼道,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拦住我,给我鞠个躬,拿着小本本和笔,非要我签个名!我笑笑说:"小朋友,认错人了吧?"咱不是领导,也不是明星,这算什么事啊。小男孩认真地说:"阿姨,行行好吧。"我赶着上班,顺手写个假名,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8.
怪联     
<正> 我有一诗友姓钟,名非圆。年底的一天,我西装革履走进他的书房。他抬头见我,第一句便是:"‘怪斋’接纳衣冠楚楚者,我之幸也,斋之幸也……"怪斋"是他的书房名。我反讥一句:"算了,别卖弄古董。今天来,是想请你给我写一副对联。"写字可以,内容得你自己想。"我问:"有现成的没有?"他蹲下身掀开床垫布说:"多乎哉,不多也,你挑吧。"我从上翻到下,根本没有一副能贴得出去。什么"鸡岁不曾偷鸡(投机),狗年岂能学狗",横批"狗近鸡远"。"牛气正犟鞭何俱,虎威恰盛棒无力",横批:"牛鼓虎威"。"牛耕半生鞭相随,虎啸一世风作伴",横批是"牛生虎世"。我站起身来对着他说:"这些都是送人吗?"不,卖给人。"谁会买你这怪  相似文献   

19.
有位妈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两个儿子都是…  相似文献   

20.
前几次介绍克劳士比的理论时,我们介绍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F)”这是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这次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可他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肘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的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