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3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及2004年4月30日的股票收盘价格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利润和净资产的股价相关性在不同行业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3个主要结论:首先,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股价相关性远高于2002年以前的大样本实证研究结论;其次,不同行业之间,上市公司会计利润和净资产对股价的综合解释力,以及各自的增量解释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这些差异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被不同行业在无形资产密集度、交易对信息的依赖程度、盈利能力、平均公司规模及股本结构方面的差异所解释。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5年7月1日,公布股改方案的上市公司共计24家。这24家公司中,除吉林敖东以非流通股缩股支付股改对价外,其余23家均主要以送股形式支付股改对价。本主要探讨股改中送股对价的理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凤洲  孔丰  崔杰 《经济师》2008,(11):17-20
随着改革的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完成了股改工作,从已完成的股改情况来看,改革效果非常好,目前股改收尾工作还在进行着,曾在市场上广泛流传的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种种疑问已逐渐淡去,其中当时引起市场各方密切关注和激烈争论的对价支付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还在演化。文章通过对国有资产流失判定标准的分析,以国有资本保值率为核心指标,选取第一、二批46家试点公司中28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看以账面净资产计算,国有资产的确是发生了损失;但从长期以市值计算来看,将会大大溢价,因此,对价的支付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4.
黄勇  王锦 《经济师》2004,(10):126-126,129
如何解决全流通问题是当前证券市场最引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净资产权数方案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对于股价和转换价越接近的公司 ,全流通对市场的冲击将越大 ,反之 ,股价越是远离转换价的公司 ,全流通对市场的影响越小 ;营造一场大牛市 ,将顺利实现按照净资产权数方案进行的全流通 ;最后提出了两个值得今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探讨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益分配状况,结果发现,在完成股改的公司中,大部分样本公司的两类股东在股改中获得增量收益、实现“双赢”;在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均获得增量收益的公司中,股改的增量收益未能在两类股东间均分;非流通股比重、公司业绩、公司成长性、非流通股转成流通股份额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改实际对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流通性溢价、流通股东认可程度和非流通股转成流通股期限等因素未能在实际对价水平的确定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2年披露了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审计费用率及其他因素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收到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年报审计费用率正相关,这说明,审计市场存在注册会计师满足客户意愿、出具比较宽松的审计意见的审计变通行为;研究同时发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位于微利区间对审计意见具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会计事务所的规模、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及位于“保配”区间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与审计意见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价支付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与否关系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本文根据财务理论,结合国情构建6个研究假设,并以330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非流通股东的对价送出率及流通股东的对价送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股改工作中所采用的市场化博弈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对价方案的合理性和两类股东的利益,但仍存在诸如机构投资者未发挥议价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股改对价的渊源在于非流通股的历史超额溢价,溢价程度与各公司的具体状况相关。因此,除了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外,股改对价应该表现公司差异。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对价主要受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对价水平显现出相当程度的趋同与平均现状,在剔除了系统因素的实证模型中,其他因素对于股改对价差异的解释力度较小,我们没有发现显著的公司差异。基于比较严格假设的股改对价讨价还价模型表明,非理性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双重博弈环境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基本原因。短期投资行为占主导的市场博弈均衡结果是非理性的,而政府的不当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了加剧了均衡解的非理性程度,股改对价有失公平。模型还表明,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未来有可能出现比较集中的投票难以通过的情况,而股改对价则可能出现收敛趋势。加速发展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并给予博弈双方较多的博弈时间,让博弈双方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总结以矫正非理性行为是当前应考虑的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价波动作为经营情况的反映,经营业绩变动理当成为股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也是在证券市场交易中价值投资存在的基石,但是价值投资理念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有效性却得到了诸多质疑。正是在此背景下,按照当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分别针对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并不是引起股价变动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时间维度是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界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股票市场风险的长期和短期时间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长期暴跌风险是短期波动的叠加体现。不同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期股价暴跌风险,本文侧重短期股价暴跌风险。鉴于非结构化信息的增量作用,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语调对短期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年报积极的文本语调可以显著降低短期股价暴跌风险,且网络搜索能够增强年报文本语调对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网络搜索指数在非国企以及媒体宣传力度较大的上市公司发挥的调节作用较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投资者信心能够发挥中介作用,即上市公司年报积极语调通过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达到降低短期股价暴跌风险的目的。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关注上市公司文本信息语调,构建对文本信息、网络信息、媒体的监管机制和规范体系,通过降低短期股价暴跌风险,从而实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股权分置改革实践中,存在着“股改后非流通股份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的政策限制。本文认为这一设置不符合新的《证券法》、《公司法》的有关要求,还有可能影响部分上市公司股改进程,并导致部分上市公司错失提升自身质量的机会,对“禁转期”应予解禁。  相似文献   

12.
限售股流通与股价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玲 《技术经济》2008,27(9):98-104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上市流通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袁明:限售股的上市流通带来负的股价效应;样本公司的特征及股票的交易特性显著影响股价效应;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正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区间日均股票换手率、股票每股收益正相关;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负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IPO到限售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时间、账面市值比、区间日均成交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借助股价信号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股价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在于其反映公司真实信息的能力。基于股价同步性视角,利用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产融结合有利于抑制实体企业股价同步性,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缓解信息不对称、吸引投资者关注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产融结合对股价同步性产生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媒体报道可以强化产融结合对股价同步性的抑制效应。上述结论从产融结合角度解释了股价同步性的形成机理,揭示了产融结合政策具有微观个体差异的公司特质信息,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股价同步性及其信息传递机制的理论认知,为重新认识“信息效率观”以及合理评估产融结合模式的微观治理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有股比重、流通A股比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以及第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重之比作为公司股权结构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与市净率作为公司经营绩效变量,以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重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负相关,流通A股比重及大股东治理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均无显著相关性.本文的实证研究为中国上市公司实行国有股减持、股权结构多元化以及加强中小股东公司治理功能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年金融危机及其以后的时代背景,文章选取2007—2010年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允价值变动与上市公司股价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揭示公允价值变动的市场表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与股价之间显著的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幅度与股价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22年发行可转债和普通债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的分析师报告和股市表现的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发行普通公司债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与分析师之间存在潜在的炒作行为,并形成正的股价效应。具体而言,在上市公司发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告的前180天,分析师报告的语调积极程度显著上升,消极程度显著下降,特别是前90天的反应更为明显。与此同时,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前20日的市净率、股票价格和流通市值的平均上涨幅度显著更大,且公告日前20天的累计异常回报率显著更高,这导致了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后续的股权稀释成本降低。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可能存在炒作现象。上述研究结论挖掘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公告前的股价异常现象和股价变化传导机制,同时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公众投资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以截至2006年7月31日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89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股改对价的确定过程中,流通股东是否考虑了公司治理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流通股股东会要求较低的对价水平;同时,对于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降低对价水平,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合谋”行为,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能够显著地降低这种“合谋”带给中小投资者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和文献一致,公司治理能够降低对中小股东的剥削,投资者能够对公司治理进行适当的定价。  相似文献   

18.
徐飞 《当代财经》2023,(1):94-107
股价崩盘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亟待研究股价崩盘对高管行为和企业经营产生的具体影响。基于感觉适应和恐惧泛化定律,提出“司空见惯”和“杯弓蛇影”两类竞争性假设,构建“股价崩盘经历—CEO行为—企业风险承担”的分析框架,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揭示后股价崩盘阶段的CEO行为特征。主要结论包括:CEO股价崩盘经历能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验证“杯弓蛇影”观;高学历CEO和男性CEO在经历股价崩盘后更可能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公司内部原因诱发的股价崩盘经历对CEO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更明显;CEO股价崩盘经历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财务杠杆、信用销售、坏账损失、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以及提高企业营运资本比例来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股价崩盘的前因,还应重视股价崩盘的后果,从而服务股价崩盘后的企业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冯玲  郑振龙 《技术经济》2008,27(11):73-80
本文在连续时间局部均衡模型框架下,求出了时变的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中国有股的对价支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理论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股改公司实际支付的对价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股改公司在确定支付对价比例时,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公司本身的特征对对价的影响,这说明我国股改过程中对价支付值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以往关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忽视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影响。以2020年底中国出台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新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6—2022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退市新规施行后,A股退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加,平均而言,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得到抑制,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第二,标准更严格的退市新政策对股价信息操纵空间的限制提升了股价的信息含量,是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重要渠道,而管理层持股也有助于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第三,新政策的效果受上市公司自身差异的影响,退市新规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位于高集中度行业、外部监管弱、内部治理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上述结果意味着,畅通上市企业退出机制,有利于遏制崩盘导致的股价波动。因此,加强外部监管,优化内部治理,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是业绩不理想的公司降低自身股价崩盘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