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许多企业都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只注重向外招揽人才。其实,“庙里的和尚也会念经”,关键在于你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第三个和尚来了以后,寺庙里就面临着没水喝的新问题。这时,上级给了三个和尚一个下岗名额,剩下的两个抬水喝一可是,让谁下岗呢?最早来的和尚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资格老,寺庙又是他一手建起来的;第二个和尚中专毕业,获过全国武术比赛大奖:第三个和尚大学毕业,尽管目前没有成绩,但在提倡年轻化、知识化的今天,他是最合格的。第一个和尚想:“多年来,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第二个和尚想:“他们两个人,一个没文化,一个没经验,最好一起下岗。”第三个和尚想:“庙里每天来朝拜的人不少,如果到山下搞些植香、蜡烛、供果…  相似文献   

3.
挑水与挖井     
《冶金企业文化》2011,(2):51-51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相似文献   

4.
挑水与挖井     
有两个和尚,他们住在相邻两座山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成了好朋友。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山的和尚心想他一定是睡过头了。但是之后的一个月,那个和尚一直没有下山挑水,右边山的和尚终于坐不住了,打算前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5.
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座山,山上有两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住在南山上,一个住在北山上。两山间的山谷中,有一条小溪。每天早晨两个和尚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小溪边挑水,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他们每天固定的交往时间。见面时相互问候一下,交谈一会,因此他们也成了好朋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年。有一天北山上的和尚来挑水,却没见到南山上的和尚。于是他就等了一会,可还没见他来,心想他大概有事耽搁了,也没在意就回去了。哪知道,以后一连数日也没见南山上的和尚下来挑水。北山上的和尚有点着急了。“他是不是生病了,我得去看看他”。  相似文献   

6.
和尚应考     
和尚应考从前有一个和尚,羡慕读书人中进士、中举人、中秀才,决定去考场一试。第一场口试对联,主考官出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上。”和尚忙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又出联:“子曰,克己复礼。”和尚略加思索答道:“佛道;回头是岸。”考官一听火...  相似文献   

7.
有间在一座大湖中央的庙宇,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一位老住持,带着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有一天老住持召集他们说:“菩萨链子不见了!”年轻的和尚们都不敢置信,怎么可能不见呢?因为庙中惟一的门24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老住持以平静的口吻说:“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愿意将链子送给这个人。”于是给他们七天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小和尚很喜欢寺庙里面撞钟的工作,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请求住持让他做这份工作,最后住持只能答应他!刚开始他很兴奋,每天不仅按时撞钟,而且钟声洪亮。可是后来他对这份工作渐渐麻木了,开始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再后来他终于被住持换到了一个做苦工的岗位。小和尚很是纳闷:“住持方丈,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或是不够洪亮?”住持告诉他:“你撞钟非常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乏、疲软,没有一点穿透力和感召力!一个人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又怎么能担任撞钟之职?”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0.
无题     
阿Q把手伸向小尼姑时说了一句“名言”:“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他看来,既然和尚动过了,自己再动心安理得了,就可以色胆包天肆无忌惮了。无独有偶,如今许多人面对不正之风确有阿Q式的心态和行为。他们的信条是:“和尚动得,我也动得”既然有人不仁,我也可以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和尚”新一族,他们披袈裟,敲木鱼,嘴上念念有词,整天奔波于乡间农户,念经、做法事,有一副“和尚”的样子,但他们并非志在佛门,潜心修行,而是要吃喝,索钱财,一年收入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上万元,成了披着袈裟的“光头”富户。这类富户,大致出于三种“和尚”:一是一本经书的世家“和尚”。这类“和尚”既没到寺院“入门”拜师,更未到佛学院“深造”,仅凭一本经书和自己的小聪明,专靠念经、做法事赚钱,并自称为“和尚”世家,以致远近闻名,谁家有人去世了非请他不可。二是半路“出家”的搭台“和…  相似文献   

12.
荒地鲜花     
南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庙的周围除了杂草丛生的荒地外,什么也没有。因为寺庙环境的荒凉,香火也日渐减少,就连寺庙里的和尚也有一些转到别的寺庙去了。 后来,寺庙里来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出家人。有一天,他偶然间听到寺庙住持的叹息,为本寺的“凄清”,为本寺周围的“荒地”。从那以后,那和尚在诵读经书之余,便摸着锄头在周围的荒地上拓荒,一锄一锄地翻地,然后,一粒一粒地播下花种,日复一日。  相似文献   

13.
笑口常开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有人求见,原来是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有一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这人问林肯是否能让他来取代。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有意见,我当然不反对。秃字一个秀才遇见一个和尚,秀才想出和尚的丑,便问和尚:“师傅,秃驴的‘秃’字怎么写?”和尚说:“就是秀才的‘秀’字,屁股略为弯弯掉转就是了。”学过节要过“逾越节”了,一对新婚夫妇不懂繁琐的节日礼仪,于是丈夫叫妻子去偷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过的。妻子走近窗口,看到铁匠正用煤铲打老婆呢。妻子回家后,丈夫问她看到…  相似文献   

14.
某女士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到一佛教名山游览,寺庙和尚推销“开光”玉佛饰物,称开过光的玉佛可以消病免灾。该女士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听后动心,花500元买下一枚。回家后,该女士并未感到“开光”玉佛的“灵验”,即到居住城市中的寺庙“鉴定”,结论是:此玉佛并未开过光;随后又到珠宝店寻价,发现其所购玉佛的价格出高出市场价格100多元,顿时感到上当受骗,即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诉称其是在旅行社导游组织游览期间购买了“质价不符”的物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经过审查认为,被诉人并没有违反合同义务,不应由其承担…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相似文献   

16.
廖可斌 《乡镇论坛》2008,(36):36-37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这一带旱蝗交作,发生大饥疫,他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因贫穷不能举葬,是同村人刘继祖送了一块地,他才将亲人们草草安葬。因为孤苦无依,他不得不进皇觉寺做了和尚,实际上是想混一钵粥吃,保住性命。但寺里的状况也很艰难,住持只好让和尚们分散到各地去化缘糊口。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城里看电影。走进电影院,见墙壁的四周都凹凸不平,感到不解:把墙壁弄平整,不是更美观吗?  相似文献   

18.
农村“和尚”新一族:光头大款黄彬披袈裟,敲木鱼,嘴上念念有词,骑摩托,使BP,动辄一掷千金,请看──近几年来,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和尚"新一族;他们披袈裟,敲木鱼,嘴上念念有词,整天奔波于乡间农户,念经、放焰口,有一副“和尚"的样子;但他们并非志在佛...  相似文献   

19.
何谓外来和尚,是指我们当地(徐州市)物业公司从发达城市请来的管理者是也。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偏偏遇到物业管理这个行业,这些外来的“和尚”带着满肚子好经,似乎没有走对庙门,经也变得难念起来。  相似文献   

20.
找到自己     
《英才》2009,(2):10
大宋宣和年间,皇帝厌僧喜道,下诏天下僧尼都要转成道士道姑,不服从者要被问罪。这日,一差人押一不肯悔改的和尚到了驿站。趁差人酒足饭饱之际,和尚趁机自开枷锁跑了,临走时,他剃了差人的头发。差人酒醒,不见和尚,心惊,四处寻找,忽见水波之中,自己闪亮的光头。他大叫:“和尚在此,我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