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共湘阴县委从2002年12月以来,在全县418个村普遍实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此举对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其具体做法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思想基础,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突出农村小康建设的中心任务;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稳定基础,为农村小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夯实党执政的素质基础,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田霍卿 《经济问题》1994,(11):48-52,61
以“一区两带”为重点按经济区域连片推进小康建设中共晋城市委书记田霍卿今年以来,我们晋城市按照“连片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超前示范”的总思路,以“一区两带”为重点,按经济区域连片推进小康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一区两带”小康建设思路的形成我...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创新呼应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任务,发展目标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的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现代化理论也亟需回应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下一阶段新任务,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6.
7.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基于江苏“共同富裕百村实践”的样本考察,先行实践中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农旅融合型、飞地抱团型、生产服务型、联企共建型及电子商务型五类实践样态。通过多类型的横向比较发现,政府政策支持、基层组织引领、复合产业建立、治理结构优化及主体利益联结是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核心变量和共性特征。鉴于此,本文从政策、组织、产业、结构和机制等方面提出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以期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赵保胜  杨金贵 《经济问题》1994,(12):52-55,39
贫困乡镇小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赵保胜,杨金贵我们城关镇是陵川县的一个大镇,全镇7579户,28704口D人,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其地理特点是:交通不便,居住分散。37个村民委员会,就有106个自然村,以单独村庄设置村民委员会的仅有7个。有的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种项谭 《经济论坛》2004,(22):159-159
笔者今年作为河北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社会宣讲团成员,驻邢台威县固献乡刘河北寨村开展宣讲工作。刘河北寨位于威县固献乡南部,距邢临公路约四公里。全村220户,866人,分三个村民小组,党员27名,耕地面积1660亩,机井34眼,果树面积480亩。规模养猪场10个,养猪10头以上的23户,养鸡专业户2户,2003年村人均纯收入2070元。刘河北寨村的居民收入来源主要是棉花和养殖业。笔者调研中发现,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刘河北寨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本文介绍了湖北福星集团"以企带村、企村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认为这种模式是中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林爵枢 《当代经济》2007,(18):36-3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有平安乡村建设.为此,必须建设平安乡村,加强农村公安工作,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文章论述了在建设平安乡村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安工作的重要意义,目前农村治安形势与农村公安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平安乡村与加强农村公安工作要采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李曼 《新经济》2022,(12):62-68
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之路中的必然要义,也是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产业升级、金融普惠、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多重视域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剖析,为解决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共同富裕道路中所遇到的供给要素、人才流失、资源短缺和场景开发等问题提供疏解途径。通过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现代化新面貌,兑现社会发展成果普惠全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做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后,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政治与文化层面论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现状探讨农民合 作组织的建设途径、模式选择以及亟需政府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蔡穗虹 《经济地理》2006,26(4):619-623
通过对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规划的总结,探讨如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村规划,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从而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小康水平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那么,对开始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变的农村要进入的小康社会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小康社会,所以,衡量和反映农村小康实现水平的测定标准应与全面小康的实现相协调,其衡量的标准具有广泛、综合与系统性。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及指标。  相似文献   

20.
教育代际流动反映长时间跨度内的机会是否公平,而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2018年数据库,专注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形成路径和原因分析,通过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三个视角探讨农村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具体表现。贴合中国农村教育现实背景,得出农村教育代际传递性别差异主要由均为文盲的父代-子代配对为源头;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方向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无法获得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而造成;农村教育代际流动程度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在获得高阶向上流动时的劣势地位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