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学术界的看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地理禀赋说、经验性试错说和私人产权基础说等三种不同观点。三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但均不能从根本上阐明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正确的答案应当是:着力从产权界定与保护、加大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以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入手,达到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我们目前研究的现代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对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文明等各个方向的转变,同时,传统和现代又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比如,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挂会演变的过程;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主要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5.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相似文献   

6.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制度至关重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注重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研发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动能和经济贸易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世界前沿国家、高收入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发现,2000—2020年中国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且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减小,经济动能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大,经济贸易差距较小。同时,提出应继续从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提升经济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4条路径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国内外有关科技创新绩效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绩效的过程—结果观,认为科技创新绩效并不仅仅表现为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静态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科技创新绩效的各种因素综合推动的过程。科技创新绩效的形成机理在于其形成、增进和优化的不断演进的过程。通过对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数字经济契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即充分发挥市场高效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主导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体系。但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底层关键技术缺失、数实融合有待加强、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建设有待优化以及数字生态建设尚处初级阶段等。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发展数字经济应当正确认识并发挥我国的特色优势,从数字技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构建新优势,全面提高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优化我国数字生态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它不仅解读了中国道路、诠释了中国理念,而且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这一原创性的现代化理念与实践对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价值目标、实践要求、价值意蕴的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传承性特质、人民性特质、实践性特质、世界性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特质,才能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使我国快速迈入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创新呼应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任务,发展目标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的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现代化理论也亟需回应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下一阶段新任务,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论内涵与未来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良 《经济学家》2021,(12):117-124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成就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军事化农业、集体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系统化农业四个阶段,从演进机理、理论特质和话语构建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此为脉络基点,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阶段研判、新发展理念为逻辑引领、新发展格局构建为根本遵循,从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系统、推动农业"三生融合"、打造粮食安全国际循环保障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共同富裕实现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有利于递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未来进路,以期形成更高质量和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江苏是中国开展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最早的省份之一,在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共同资助机制、共建创新合作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双方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新载体平台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研发合作缺乏精确性,企业参与度不够,合作集聚和联动效应不明显。本文基于江苏与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优势与合作领域分析,提出双方在数字技术、新能源产业和汽车产业、三大领域合作潜力巨大;结合江苏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实践经验,提出未来在促进双向技术转移合作和加强创新合作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合作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改革和 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但它存在的一些缺陷对农业现代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农地制度创新应当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中心,遵循和服从现实条件 的约束,其创新至少包括:(1)农地产权结构的创新;(2)农地流转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余斌 《经济纵横》2023,(1):25-31
最早的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原因解释为“不想灭亡”。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日益激化,现代化有了社会主义化的倾向,并出现了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模式。旧中国的现代化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直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现代化才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获得了新的现代化起跑方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起跑。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新的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奋飞。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这与中国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可为其他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强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深入思考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五个坚持”的成功经验,这是我们继续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