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晖 《时代经贸》2010,(1):88-9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换代,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网络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等。  相似文献   

2.
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我们认为研究居民消费增长关键要研究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本文从基本消费理论入手,从实证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3.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收入阶层异质性是居民禀赋差异的主要体现,本文旨在结合两者探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以探寻扩大居民消费的方法。基于阶层消费函数理论,运用收入阶层面板SUR的结果显示,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消费行为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弱、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消费较谨慎,高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地位性消费较活跃。当前“金字塔”形的收入分布、不断扩大但谨慎的中等收入居民、地位性消费的外流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的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对不足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应依据各阶层消费的特点,从供给侧出发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平稳增长,多方面减弱中等收入居民的谨慎性,并提升国内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变动对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找出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我国居民消费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实现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政府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消费不足恰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保增长"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启动内需,如何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需要通过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的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居民消费客体质量及刺激居民消费心理等途径来提高居民消费的水平,进而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虞华  沈伟  戴秀艳 《经济论坛》2011,(9):203-205
自开展居民消费价格统计以来,国家统计制度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虽然CPI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耳熟能详,但我们不时仍可听到误解的声音。因此有必要强化CPI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加强我国市(县)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及质量控制,确保统计基础数据的真实可信,准确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现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7.
“十五”时期我国消费率变动趋势与消费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剑平 《经济纵横》2000,(12):16-20
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居民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十五”时期受到严重的国内市场需求约束。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应是我国21世纪初居民消费政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库”之一,是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本认为,我国居民消费存在严重的双重性,这大大影响了消费作用的发挥。因此,笔在分析消费性质的基础上,以求提出一些扩大内需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消费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府、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1978—2006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我国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层次递进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因果原因,政府消费增长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因果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强劲的居民消费倾向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断弱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分配关系、人口结构变化、预期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主力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发达国家促进居民消费的许多经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国情下,提高我国主力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需要政府从公共服务角度加大供给更加有效的制度、政策和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侯旭 《经济研究导刊》2009,(19):183-18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借用现代计量分析工具,对居民消费增长路径的结构进行规范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月度增长率在低于-0.05和高于-0.019时,倾向于向不同的状态调整,而且总体居民消费路径呈现弱调整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一)消费规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总量显著提高,由1978年的1759.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4 945.2亿元,增长将近94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剔除价格的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之后,2011年城镇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8倍,2011年农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3倍。1尽管我国居民消费不管从总量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截至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49美元,略高于印度509美元,远远低于美国27 175美元、日本22 907美元、瑞士22 955美元等。2(二)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反映的是人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消费支出用途的不同,我们把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居民消费及刺激需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继续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也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消费是需求的重要方面,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又占有主体地位,同时这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研究扩大内需,不能不对居民消费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作一实证分析,并就扩大消费需求的可行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居民消费国际化日益明显。本从正反两方面深入分析了消费国际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趋利避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居民消费存在着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非理性消费日趋严重和消费外流日渐加剧等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预期偏高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为此,我们需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一、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汽车消费后劲十足 1.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乘用车(主要是轿车),消费规模的长期扩张  相似文献   

18.
对扩大居民消费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萍 《经济论坛》2004,(8):13-15
当前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消费不振,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措施,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本文运用多种消费函数理论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从收入分配、心理预期、产业结构、消费政策等各方面给出我国居民消费不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增加;同时,消费本身也需要更为科学地引导。为此,作者对我国居民消费现实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程度偏低,居民消费分布的均匀程度并不偏高(并非比较平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解决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的对策有:逐步提高住房支出与文化教育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加强提高农民及贫困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通过立法、执法保证居民消费行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储蓄倾向很高、消费率偏低,而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大最终需求对GDP增长贡献度中,消费一直占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消费,带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弊,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促进居民消费的国外经验借鉴,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对于扩大居民消费的对策进行了研讨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