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认真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意义,深入探讨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对我国经济各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扼要论述和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深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认真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意义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扼要论述和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推动和完善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深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可证券化的资产,并且资产证券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大力推广。由于国内不具备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所以 证券化的国际运作将成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并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朝晖  周虹 《特区经济》2008,(12):107-108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着其对全球金融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对资产证券化质疑的声音随之增加。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美国房贷证券化的发展过程及次级贷款危机的原因,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得出资产证券化工具运用本身并不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稳定推进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给参与各方带来的收益,并着重阐述了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巨辉 《特区经济》2006,211(8):82-83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度的加快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而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其次,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基本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问题,最后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熊寿峰  周芸 《发展》2007,(6):109-110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业发展的一大创新和趋势,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持,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一个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券化资产从最初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其他贷款证券化等)发展到各种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卡、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目前倍受国际金融界关注。我国作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新兴市场,信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我国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为样本,以连接资金来源与去向的资产池为突破点,从资产池构成情况发掘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梅  王蕾 《魅力中国》2010,(20):96-96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融资机制的创新成果,它对于优化世界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各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资产证券化受到种种非议,我国处在发展初期的资产证券化也遭到人们的质疑。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总结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发展的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国云  翟博 《中国经贸》2013,(12):117-117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兴起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由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一种演变为很多种,其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主要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交易流程,并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进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林  邓雷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3):129-133
文章从“绿色设计”的角度,为制造企业自身品牌建设需求、为品牌资产增值需求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基于企业行为理论,结合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分析“绿色设计”与制造企业品牌资产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通过文章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认识“绿色设计”为制造企业带来的品牌资产增值以及最终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础性、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的变动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文章采用1981—2011年的数据检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认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持久显著地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成为研究热点。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首先从省际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证实了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分别对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且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住房资产的抑制作用。其次,文章探讨了两种资产对不同种类消费品的影响,金融资产增加主要促进教育娱乐医疗等改善性消费,住房资产增加则主要抑制基本品消费。最后,文章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住房资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在东部地区影响小于西部地区,且受区域教育、人口和收入结构影响。综上来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控制房价过度上涨,改善资本市场在资产分配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能够有效改善家庭资产结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艳 《特区经济》2007,216(1):74-75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政策不完善,收费市场秩序混乱,收费管理政出多门,收费标准偏低,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造成中间业务种类单一,经营范围较窄;金融创新受到制约,业务收益较差;服务手段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要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收费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农民是农村投资的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2006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投资结构、投资方向等做了分析,针对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制度、资金和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在投资数量和投资效益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实现“十一五”时期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创新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调整投资结构等措施,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应。  相似文献   

17.
苏铁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6):135-136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为了赢利,增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加大研究开发上的投资力度,使无形资产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占企业资产比例上都呈快速增长态势。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自创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诸多缺陷,文章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雨洪资源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供用水矛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价值.从水资源资产价值的角度出发,利用雨洪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定义了雨洪资源资产并提出了雨洪水资源资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应用到南四湖流域,以南四湖湖区通过抬高汛限水位增蓄的雨洪资源为例,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因素,联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参照构建全国平均用水水平的计算标准,开展南四湖湖区增蓄雨洪资源的资产价值量计算.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增蓄雨洪资源的总资产及人均资产分别为244.46亿元、1001.60元/m3.计算结果可为下一步南四湖湖区雨洪资源的区域调用和实现雨洪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无形资产投资与经营研究的成果,梳理无形资产投资与经营研究的形成发展历史,对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形资产投资与经营管理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投资与价值创造研究,无形资产投资风险研究,无形资产投资战略研究,无形资产资本经营研究,无形资产经营策略及其风险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无形资产投资与经营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内容的同时并对我国无形资产投资与经营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孙淑芹 《科技和产业》2010,10(12):120-12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与优化及其动因的基础上,从观念、体制、机制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和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