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通过深刻领悟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其生态思想,并将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是促进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绿色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系统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确定了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水平、法制环境、诚信文化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5个方面;并采用运筹学的重要分析方法--包络分析法(DEA)计算了中国各个省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确定了各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文章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为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优劣提供了参考指标,为对策研究提供了量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以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的一种创新文明理念.具体讲就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以实现代际均衡和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问题频发.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偏弱,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由大众传媒、政府、社会组织、立法部门、人民群众所组成的对企业生态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从而使企业承担起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总体上,城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对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对前者为先抑制后促进,对后者为先促进后抑制.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明显的"倒逼效应",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两者呈现出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已进入了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6.
西部生态环境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区。西部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生态环境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西部广大地区群众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经济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低碳经济,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其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经济要取得绿色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基础和核心的林业,自然是低碳经济时代的重点和基础.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和经营林业,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是发展林业的必然途径;经营上,在国家统一规划前提下,以自然经营为主,与有限市场开发相结合,追加林业附加值也是实现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地表水的主要补给线;中、东部地区(东北除外)大部份降雨云系也来自西部的青藏高原,把西部称作中国的大水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大国,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已成共识,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必须从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入手.西部不仅是中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大水库,它还是中国清洁的再生能源--水能的最大基地.已探明的西部水能资源理论储量55万亿千瓦以上,可开采量3.5万亿千瓦以上,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柱.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赖其上游流域区良好的植被环境,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保住这份珍贵的水能资源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不但有限而且很不稳定.中国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目前中国已逐渐认识到要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生态安全建设行动.因此,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成为提高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目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孟娜  伍纯 《新疆财经》2002,(3):25-2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越来越担心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制约是否会限制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是否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培育中国城市与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文化的迁徙和存亡,生态环境对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同时,不同的文化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同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这一物质交换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根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扬弃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米娜  尹洁 《乡镇经济》2007,(2):61-64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是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在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并以延安市为例,提出了陕北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六盘水市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六盘水岩溶地貌分布广,岩溶发育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加剧,工业污染和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和作物产量较低.自然资源损失惨重,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等生态环境现状.并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文章通过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的探讨,并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现状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业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中国传媒业的媒介生态环境还相当的脆弱,传媒业本身也处在夹缝中生存,上要承受政府的压力,下要面对民众的质疑.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传媒业所处的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对上,由于中国特殊的政策和国家体制,中国传媒业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谓的新闻自由和话语权仍是遥遥无期;而对下,民众对传媒的信任度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的低潮.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取决于媒介本身,要改善这样的媒介生态,也只有靠中国传媒业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拉动了国际贸易出口上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国以各种形式大量污染输出,给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不可预计的破坏.本文以广东省汕头市的贵屿镇为例,论述了贵屿镇深受污染转移的危害,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以此呼吁中国社会各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5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指标、金融运行效率、财政对教育支出、社会信用和人口素质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并依此提出优化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监测是摸清生态环境"家底",提高环境治理智能化与专业化水平,检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成果和亮点进行展示,结合大鹏新区的实际情况对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大鹏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为其他区县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保护和建设好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基于西藏生态环境法治建没的视角,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立法的现状,对西藏生态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西藏生态环境立法的原则及相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试图为推进西藏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