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钛催化聚酯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钛系催化剂STiC-01在聚酯聚合中的催化效果,并与常规乙二醇锑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TiC-01催化剂催化缩聚反应的活性良好,明显优于锑系催化剂,合成的聚酯切片色泽优良。采用STiC-01催化剂消除了产品中的重金属,产品和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可显著降低酯化反应温度,具有较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聚酯瓶(PET)已逐渐成为饮料包装领域的首选材料,由于其具有透明性好、化学性质稳定、阻隔性相对较好、质轻价廉和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但作为啤酒包装,PET瓶的气体阻隔性仍不符合要求。因此,不断提高聚酯瓶的气体阻隔性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国是世界啤酒生产大国,也是啤酒销售大国,研究开发啤酒的高阻隔聚酯包装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共聚改性为提高聚酯(PET)的阻隔性能,通常采用二醇类、二羧酸类或NDC(2,6—萘二甲酸二甲酯)等作为共聚载体,对聚酯进行共聚改性。最近,日本三井石油公司开发的共聚酯B0…  相似文献   

3.
以纤维素为原料,以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为溶剂,以甘油为增塑剂制取天然纯纤维素包装膜,研究了纤维素原料和纤维素浓度对薄膜透油性和热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棉浆为原料制得的天然纤维素膜的阻油性优于木浆和苇浆,其热收缩性能比木浆和苇浆略大。棉浆纤维素浓度从5%增加到7%时,天然纤维素膜的透油系数降低了7.6%,但对薄膜的热收缩性能影响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纤维素为原料,以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为溶剂,以甘油为增塑剂制取天然纯纤维素包装膜,研究了纤维素原料和纤维素浓度对薄膜透油性和热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棉浆为原料制得的天然纤维素膜的阻油性优于木浆和苇浆,其热收缩性能比木浆和苇浆略大。棉浆纤维素浓度从5%增加到7%时,天然纤维素膜的透油系数降低了7.6%,但对薄膜的热收缩性能影响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涤纶专用阻燃剂的发展及其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阻燃涤纶的研究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含溴共聚单体与聚酯单体进行三元共聚,天津化纤所、北京化纤所和吉林化纤所采用美国杜邦公司的生产方法,采用四溴双酚A共聚单体对聚酯进行共聚阻燃改型,终因技术路线不成熟,吉林化纤所完成中试鉴定后,没有将该技术继续进行下去。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辽阳石化研究院利用美国大湖公司提供的十溴联苯醚为主的阻燃剂,生产共混型阻燃切片,并同浙江阻燃集团(原浙江沙发布厂)生产阻燃涤纶纤维,该方法由于在切片生产过程中,对设备腐蚀性很大,同时阻燃切片纺丝性…  相似文献   

6.
<正>乙丙橡胶(EPR)是由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单体共聚而得的聚合物,依据分子链中单体组成的不同,有二元乙丙橡胶(EPM)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之分,后者是由乙烯、丙烯与少量非共扼二烯烃单体共聚而得到的三元共聚物。由于乙丙橡胶分子  相似文献   

7.
头孢呋辛酯合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军立  白鹏 《河北工业科技》2006,23(6):328-329,363
研究了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头孢呋辛酸为原料,碳酸钾(K2CO3)作催化剂,在0℃下滴加1-乙酰氧-1-溴乙烷,高产率合成头孢呋辛酯的实验过程。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用量、反应溶剂选择、结晶溶剂等对反应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头孢呋辛酯的合成摩尔收率超过90%。  相似文献   

8.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与江苏康恒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对改性聚酯单体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及其他相关新材料的合成和应用进行攻关。  相似文献   

9.
以棉纤维素为原料,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为溶剂,壳聚糖为增强助剂,甘油为增塑剂制取天然纤维素包装膜,研究了增强助剂壳聚糖加入前后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壳聚糖后制得的天然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增加了43.58%、断裂伸长率增加了19.05%、透油系数降低了48.20%、氧气透过率降低了13.70%、透湿系数降低了10.27%、透光率下降了9.02%、横向热收缩率增加了22.45%、纵向热收缩率增加了27.78%。可见,壳聚糖对纤维素膜的透光率影响较为微弱,但对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透油性、透氧性、透湿性、热收缩率影响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龚和伟 《化工管理》2016,(30):114-115
CP结晶物料是通过对聚酯基础切片的固相缩聚加工过程得到的,为了保证生产的瓶级类制品的安全性能,在基础半成品切片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二次结晶的精度、风量、氮封装置,用以降低双酚A(乙醛)的整体含量。  相似文献   

11.
小家电专用料与通用注塑料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具备更高的光泽、耐热性、硬度和模量,在聚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催化体系,添加功能助剂以及新型润滑剂,可以优化聚丙烯(PP)分子排列结构,改变结晶形态,提高表面光泽度,提岛专用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潜能。同时增加润滑效果,使制品成型收缩率适当减小,提高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和美观性。研制得到的高光泽耐热型聚丙烯专用料综合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非线性聚合物,具有高度支化结构和大量可改性端基,其反应活性高、溶解性好、黏度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多元醇经开环半酯化反应,得到以多元醇为核的水溶性超支化聚酯型单体,用其与作为反应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进行乳液聚合,制备得到粒径为70~110nm的纳米级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其后用FTIR、DSC、SEM对其性能进行表征。重点讨论了支化单体配比及单体滴加顺序、链转移剂类型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的固含量、粒径、稳定性以及胶膜的形貌及胶膜的吸水性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类乳液的黏度较低,稳定性较高,所得胶膜平滑光整;且制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抗芯吸添加剂与纺丝油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附着在涤纶工业长丝表面,能有效地增强纤维的抗芯吸能力。文章探讨了抗芯吸剂在涤纶工业长丝上的附着原理和方式,以及抗芯吸剂附着量、热处理条件对涤纶工业长丝抗芯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测试物系,研究了垂直列管内水在沸腾状态下对其传热膜系数的影响,考察了温度、物料组成、进料速度等因素对传热膜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点差和低沸点物料的相对进料速度对传热膜系数的影响较大,据此提出了低沸点组分沸腾状态下两相流传热膜系数随沸点差和相对进料速度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5.
丙烷脱氢制丙烯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丙烯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无色可燃气态烃。本文综述了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对丙烷脱氢热力学进行了分析:因为该反应为一可逆、增分子、强吸热反应,所以必须采用选择性良好的催化剂,才有利于丙烷选择性的提高;对无机膜反应器中的丙烷脱氢及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作氧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几种丙烯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保压时间、注射温度、模具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对聚丙烯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压时间的增加能降低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随注射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模具温度的提高会加大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会随注射压力的提高而减少,注射速度的降低将减少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注射工艺条件的改变对不同规格聚丙烯制品的收缩率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离子液体走向工业化应用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走向工业化应用中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离子液体载催化剂理论以及超临界CO2/离子液体体系理论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离子液体载催化剂主要避免催化剂的流失,并实现循环使用;超临界CO2/离子液体双绿色体系主要解决产品的分离与生产过程连续化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方法以及性能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和成膜液pH值对膜的透水系数、透氧系数、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等膜特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微波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得出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最佳改性方案:微波功率为480 W,微波作用时间为120s,成膜液pH值为10。  相似文献   

19.
覆膜是对以纸张等材料为载体的印刷品进行表面整饰的重要手段,覆膜质量的提高对于覆膜机的稳定性和温控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讲述了覆膜机的发展、工作原理以及预涂膜覆膜机热辊筒的几种加热方式;着重介绍了一种新型热辊筒的结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和中断程序的设计,对改进覆膜机的温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methacrylic acid (MAA) have been examined using HQ, MeHQ and PTZ as inhibitors. The O2 has been found to have a dual effect so that an optimum concentration confers very high stability but increased [O2]s gi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duction periods, especially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is behavior has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radical scavanging competing with peroxide formation and cleavage. The main parameters controlling the system have been examined. The rate of stabilizer consumption was found to be controlled mainly by temperature and [O2]. The rate of energy release on polymerization is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stabilizer] and O2 supply to the system and is rapid (violent in extreme cases) only when all three factors are favorable for efficient peroxide formation and cleavage.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with n-butyl methacrylate indicate that the same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 operate for the simple methacrylate e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