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主品牌原本是奇瑞、吉利等民族汽车工业的代名词,但最近合资汽车企业也加入这一阵营,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继广汽本田发布自主品牌“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启用“宝骏”、东风日产友布“启辰”之后,神龙汽车也在最近公布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启动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计划。此外,一汽丰田、东风本田等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推出合资公司旗下的全新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2.
最近两个月,启辰的动静挺大。就在两个月前,启辰R30刚刚以3.99-4.99万元“超低价”入市,并创造了自启辰第一款新车D50上市至今仅仅27个月的时间,启辰品牌销量就突破了20万辆的“合资自主”记录。 9月10日,奋上海一滴水码头上,启辰又推出了一个新成员——启辰晨风纯电动车。这一天也恰好是启辰品牌诞生的四周年纪念日。随着启辰晨风纯电动车的上市,启辰将迈入传统车型和纯电动车双线并行的时代。而从发布会上启辰高层的介绍来看,晨风的“来头”挺大,“胃口”也不小。  相似文献   

3.
《汽车观察》2013,(6):4-4
对于合资自主问题,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看法存在。 抨击合资自主最彻底的,莫过于广汽集团的曾庆洪总经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论坛上,他讲了三句话:合资企业不应该搞自主品牌、合资企业搞不成自主品牌、台自主品牌。真可谓“数罪并罚”,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4.
对于合资自主问题,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看法存在. 抨击合资自主最彻底的,莫过于广汽集团的曾庆洪总经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论坛上,他讲了三句话:合资企业不应该搞自主品牌、合资企业搞不成自主品牌、合资企业搞出来的也不能叫自主品牌.真可谓"数罪并罚",痛快淋漓. 我相信那一次曾先生说的是心里话.但有人反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中国的首个合资自主产品"理念"偏偏在广本诞生?  相似文献   

5.
业内有人士曾说过,2006年将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决斗的一年,当时记者还怀疑自主品牌能否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如今三个季度将要过去,自主品牌的发展给这句话作了极好的佐证。年初,限小政策的取消和油价的飙升,自主品牌小排量车和经济型车在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以较大的优势超过了合资品牌。在占领了低端市场后,自主品牌今年又纷纷推出了中级车,迅速在中级车掀起了一场战争,中级车价格纷纷跳水。不管是华晨骏捷和比亚迪F3,月销量均曾超过了5000辆,这样的数字足以让很多老一辈的中级车嫉妒了。  相似文献   

6.
合资自主     
张静 《汽车观察》2011,(5):68-68
该到场的都到场了: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广汽本田理念S1、东风日产启辰概念车;该表态的也表态了:上海大众确定推进合资自主项目,长安PSA表示开辟合资自主车型,天津一汽丰田自主品牌新车已列入议事日程;还有一大批"雷声大雨点小"的跟风企业:北京现代、广汽丰田、东风本田、长安福特马自达等,虽未最终确定但都已开始慎重探讨。愚公移山式的坚持终成正果,合资自主模式正式有了自己的第一波产品,成为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7.
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轿车整体发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合资品牌,并以高于合资品牌15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领跑,创造了一个中国汽车的神话,开始了中国自主汽车市场大逆转的序幕。从1984年我国和国外合资生产汽车开始,中国汽车人心中就憋着一口恶气。不仅是外国同行,就是我们自己的同胞都认为,中国人设计生产轿车和国外产品竞争,那是不可能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杨坚 《汽车与社会》2012,(12):42-43
合资自主品牌渐缓的脚步或许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单纯的政策引导很难使一个市场获得长久的繁荣,合资自主品牌能否真正推广还要由国内市场趋势及企业长期战略决定。  相似文献   

9.
《汽车观察》2014,(10):22-23
在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诞生于合资品牌之后1 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是后来者,虽然是弱者,但是这些自主品牌企业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中国式的发展策略,一路奋起直追,将市场份额提升到了40%以上。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攀升,尤其是合资企业大量产品价格的下调,原来与合资品牌之间的价格缓冲区逐渐消失。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已连续12个月下滑。  相似文献   

10.
在宜昌,自主品牌的单店年销量能达到500台就已经不错了,而合资品牌单店销量大多在1000台以上。巨大的落差可见,二三线市场未必就是自主品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合资公司的外资伙伴们突然来个180度大转身,难道中国人在“耐得住寂寞20年”之后,合资公司自主开发破冰启航了? 9月,自主再次成为中国汽车的一个关键词。龙永图与何光远在广州花都的争论,经过媒体无限放大后俨然成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随着争论的升级,“如何发展自主品牌”代替了“要不要自主品牌”成为争论的焦点。提到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首先进入人们的脑海中,之前对于自主品牌路径的争论,也都是局限在这些企业范围内的。虽然具体的操作方法大相径庭,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单纯的中资背景。  相似文献   

12.
自主新样本     
张静 《汽车观察》2012,(1):74-77
传祺品牌的背后,是广汽乘用车试图通过国企平台、民营效率、合资流程打造出来的“比合资还合资”的自主体系,优势明显却又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众多卡车品牌岌岌可危了吗?不!笔者近期在阅读报刊时,看到了一种十分“火爆”的看法,说的是自主品牌正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包括跃进汽车在内的国内众多卡车品牌处在从边缘化走向消亡的险境之中。然而,笔者以为,该观点虽令人耳目一新,但实在不敢苟同之。首先,中国卡车自主品牌对中国市场几乎是一统天下。如图一显示,目前国内销量前15位的重卡品牌全部是自主品牌;在国内销量前15位的轻卡品牌中,只有6.67%是合资品牌,其余93.33%全部是自主品牌。也就是说,中国载货车市场几乎全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合资品牌现在在国内少而又少,以前也从未成为主流。新中国的卡车企业起步很早,并且呈现“江山代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所有的自主品牌当作一个阵营,那么由于起点低基数小,前些年的增长势头确实十分吓人,大有把合资品牌斩立决的架势。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从今年开始,自主品牌的表现就像股市,开始了高位的震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本理念S1和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的上市,自主阵营中,之前"干打雷不下雨"的合资自主品牌真的来了。以微车起家一路做到行业第一的上汽通用五菱,进军中级车的胜算有多大?8月9日,继广本理念S1在今年4月上市之后,国内又一合资自主车型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在成都正式上市,6.28万元~7.38万元的价格极具竞争力,将合资自主入市产品售价再次拉低,似乎表明了合资自主将  相似文献   

16.
2007年,自主品牌汽车每前进一步,都遭到最激烈的阻击,在合资品牌的强力阻击下市场份额开始滑坡。无论2008年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无论前路如何,自主品牌汽车别无选择地必须亮剑,而要亮出什么样的剑则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孙宗波 《汽车观察》2012,(5):102-107
2011年大部分优惠政策的退出给车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对自主品牌影响最大,2012年自主品牌销量很有可能将会继续走低,然而部分合资品牌的日子也并非好过,甚至品牌、销量均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或正在边缘中挣扎。  相似文献   

18.
孙宗波 《汽车观察》2012,(5):108-109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逐步恢复到低速发展的水平。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在更多层面直面竞争。自主品牌应正视当前发展的现状,并以现状为基点制定未来的品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渔阳 《IT经理世界》2012,(Z1):33-34
一个需要系统性、长期投入的庞大产业链条,怎么可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呢?当今的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同时也是全球最复杂的汽车市场。从产品供应的渠道来说,除了纯粹的进口车型,外来的合资品牌和本土的自主品牌构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两大阵营。也许对于消费者来说,丰富的产品供应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从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形势却并不像繁荣的市场那么乐观。  相似文献   

20.
专家谈自主     
《汽车观察》2011,(8):82-82
孙振宇 积极引进 自主开发是学习外国技术最有效的途径,自主开发和开放引进是不矛盾的,应该两条腿走路,因为引进合资可以导致我们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是技术人员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好的场所,我们希望像奇瑞、比亚迪等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扩大中国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原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