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宾 《山西农经》2014,(3):22-24
<正>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四化同步",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有利于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2.
<正>撤组转户指的是撤销村民小组建制,转农村户口为城镇户口。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当大部分农民因征地而得到补偿与安置时,剩余零星地、边角地的农民却没有补偿与安置,这就损害了该部分未征地农民的权益。基于此点考虑,地方政府参照征地安置的部分标准,采用撤组转户的方式,将未征地农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并为其缴纳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此来保障未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撤组转户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的少量宅基地、耕地、边角空地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问题,展开热然讨论。保留农村土地权利,让农民放心进城  相似文献   

4.
各地扫描     
重庆将耕地面积保有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近日重庆市公布的《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首次将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保有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绩的指标之一,纳入对除主城9区以外的其他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占3分分值。云南力争在2013年完成150万农民转户进城2012年12月19日,云南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做好  相似文献   

5.
正据一些机构和媒体调查,"农民不愿进城落户""城里买房户籍在村"现象在一些地方提高户籍城镇化率改革实践中,正较为普遍地出现。这一现象引起关注,一些观点认为这是"逆城镇化"现象,存在很大隐忧,需要采取措施遏止。从目前所谓"逆城镇化"现象来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进了城镇,或者在城镇买了房,但户籍还在农村,有的甚至人与户籍都进了城镇,但农地"三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随着城镇化进程,每年确保至少有2500~3000万农民能在就业城镇完全安家落户,这样在今后20年总共就可减少5~6亿农村户籍人口。以目前城镇户籍只占35%、农村户籍人口占65%计算,也就是20年后农村户籍人口要减少到4亿以下。即便那时假定我们还能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显然相当困难),平均每个农村人口也只有4亩多地,每家耕种20亩左右的土地。三四十年之后,农村人口再减半,城镇化率达  相似文献   

7.
《南方农村》2007,(6):54-54
记者从云南省公安厅了解到,从2008年1月1日起,云南省将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模式,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籍关系,统称为居民户,以准人条件取代人口控制指标。但公安厅负责人表示,这样做并不等于取消了“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存在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改变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等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高层声音     
正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  相似文献   

9.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过度"土地城镇化"的现象,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提出了健康城镇化应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1981~2004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指出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都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才能实现健康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游欢孙 《中国农史》2007,26(4):114-124
本文以吴兴县为例,对传统方志与其它文献中乌青、南浔、双林等市镇所谓的"烟火万家"的描述,以及近代以来这些大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了仔细的辨析与对照。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清代苏州、湖州、嘉兴三府在1950年代初期的市镇与城镇数量的反差和人口的城镇化比率,作了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烟火万家"的说法,只是一种一般性的文字描述,抑或是指市镇与周边乡村的人口总数,而并非单指市镇的镇区人口。清末民国地方自治时期的"市镇",实际上多系自治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单位,这样的"市镇"人口,只是一种自治人口,而不是真正的市镇人口。明清江南市镇数量上的广泛性成长,与单个市镇的集约性成长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广泛性的成长,对江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助益相当有限,不宜作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性农转非的人员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日益融合、开通,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务工经商的要求日渐强烈。1992年以来,部分地方采取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办法吸收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这种以经济手段进行的农转非可称为经济性农转非。从我们对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情况看,经济性农转非人员首先从农民中分化出来,脱离了原来的农村户籍身份,实现了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户籍身份变迁。由于变迁的时间短,迄今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以来,云南省开远市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省级试点机遇,全力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全市居民自由选择城乡户籍的权力,保留农村转户入城居民原有的权利和给予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政治、民主管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破解制约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户籍管理制度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经济问题》2021,(9):18-26
在经济发展的中高收入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这一阶段却表现出城镇化放缓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滞后,抬高了人口流动门槛,抑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需要采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推进战略,要从"促进大中小协调发展"转向上建"群"、中构"圈"、下强"底"扩"底"的战略思路,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建立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年轻人偏好在城镇居住,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年人。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截至2019年7月,该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7.47万,占户籍总人口32.4%。其中,8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2.68万,独居老人1.3万,纯老家庭达到4.9万户。如果把60岁以下、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中青年户籍人口从分母总人数上减除,那么实际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50%。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推进城镇化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努力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又相继推出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有的城镇发展模式不利于集聚人口。第一,"以大管小"的城镇化模式对人口向城镇集聚存在不利影响。在现有城镇管理体系下,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口因此过度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2.35%,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约1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2.3亿农村户籍的人口虽已在城镇居住和生活,但尚未落户城镇。按"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年底,将有1亿已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城镇。但这同时也表明,现已进城的农业人口中,多数人到2020年年底还不能在城镇落户,何况今后还会有农村人口陆续进入城镇。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20.
近来,笔者从国土监察部门处理的土地违法案件、信访案件中发现,前几年因征地撤组转户后形成的部分剩余国有土地由于没有管理到位,被一些违法者非法圈占、买卖、出租用于房地产开发、开办工厂、仓储经营等,扰乱了国有土地管理秩序。所谓撤组转户即指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将农民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按照有关规定,撤组转户形成的少量宅基地、耕地、边角空地,即剩余国有土地(含农转非后的居民宅基地),应由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收归国有后实行统一管理,进行土地登记、界定面积、确认产权。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对这部分土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