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洪民荣 《生产力研究》1999,(3):61-63,67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愈益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本文认为,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农村和农民自办工业的结果,而并非直接得益于城市工业的重新布局。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向城市外分散与扩展即工业农村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工业农村化对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演进势必具有深刻影响和积极意义,并将成为中国农村工业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和内容。由此,应当重视和采取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粗放式经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不足,经营机制不完善,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还么建立和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3.
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同时发展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者在实际运行中发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一、双轨型运行矛盾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应该是协调配套、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中,在严重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中,为着“利润最大化”目标,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一)争投资。农村工业增长过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农村工业投资扩张已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推动的投资增长超越了国力的承受限度,国家不得不对…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工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正在朝着和谐社会中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农业一直以来是为城市工业服务的,农村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状况使得农村工业化发展出现诸多与和谐社会要求不符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走科技含量高、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从国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看中国农村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一)外生型模式及其性质。从各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看,不难发现有些国家的农村工业化主要不是农村地区自身发展非农产业,而是城市工业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农村工业化方式与其说是农村工业化,不如说是“工业农村化”。所以,在此姑且将这种主要依靠外界产业移植所导致的农村工业化称为“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从总体上看,这种模式有这样几方面的性质或特征:第一,该模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这些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所以这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外生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就业转移看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基点,二者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各具独特而又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应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6,16(4):74-78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科学地认识农业工业化的作用和绩效、是农村工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究竟能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起哪些作用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的专家小组...  相似文献   

8.
<正>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江苏农村工业化蓬勃兴起,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农村经济的支柱及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苏南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较快的成长。然而在近些年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苏南地区工农业的利益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失调现象,工业增长过热,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城乡工业市场分割,抢资源、占资金;农业投资相对不足,农用工业萎缩,工农产业互动不足,这些均构成了90年代苏南农村工业化和产业高度化发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基点,二者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各具独特而又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应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工业是江阴经济的主体,虽然我市的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但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工业化的总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以沿江开发为龙头、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临江优势产业我市工业以乡镇工业为主。这几年,我们着力改变乡镇工业布局分散、粗放经营的发展路子,集中力量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长江是我市的一大优势,我们从2001年4月份开始全面拉开了沿江开发的战…  相似文献   

11.
离土不离乡是适应于农村工业化初期的一种劳动力转移形式。“农民充分利用原有的农村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在当前不失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费孝通,1986年)。但在农村工业已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今天来看,其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利于农村工业的继续发展。乡村工业布局的过于分散,给企业带来了外部的不经济。这种不经济主要表现在分散的乡村企业使土地等资源大量浪费,污染的综合治理较为困难,企业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支持,缺乏合作分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差。据估算,由…  相似文献   

12.
回顾70年代未兴起于中国大地上的农村改革,十余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巩固完善,结束了中国多年来农产品的供应严重匾乏长期短缺的历史,为今日的市场繁荣,社会的稳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一个农村工业化的新格局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那么,何谓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的目标是什么?怎样评价与衡量工业化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一、工业化的定义我们认为工业化可具体定义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九十年代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政策着眼点是把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上的工业化过程连接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此相关的双重工业化协调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城市工业高级化发展政策,城市一般传统工业向农村转移的剥离政策和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与城乡二元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我国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双重演进”的制度变迁特征,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同时并存的城乡二元工业化格局。城乡二元工业化格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延迟效应。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既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要推进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加速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建国四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工业化问题上寻求着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乡镇企业(主要是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们探索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来实现农村工业化,进而达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工业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实现农村新型工业化,总体目标是解决好农村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料协调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从制度上为农村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增长强劲,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特区、国家高新区、乡镇企业等形式。文章通过对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这几种工业化发展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农村工业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结果对比,目的是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地区高效开发、稳健增长、生态环境良好提供决策参考,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8.
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用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工业化将会受到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调整城乡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新 《经济学家》2012,(9):48-55
中国的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1.4亿多农民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同时,却没有离开农村地区,因而显示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转移和工业化路径:其一是城市化,其二是发展农村工业。中国农村工业的高度发达不仅得益于改革和制度创新,也得益于农村要素市场所具有的广度和厚度——既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存在着资本市场和隐性土地市场。但由于农村工业多数属于"技术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汇率和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农村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农村工业这种廉价劳动力转移模式又具有了浅化和不稳定性质。未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乡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工业化到城乡一体化,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迈出的历史性一步.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工业化以两个“带动”为特征;一是外商外资向农村寻求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带动;一是城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向农村幅射的带动。这里的关键是造成“带动”的传递机制,或说是市场机制。市场对城市工业上档次,对加速后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