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农行新疆分行通过与全球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企业紧密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为该企业提供清洁能源领域贷款、供应链金融以及投行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在此合作基础上,通过持续沟通,了解到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成为其面临的重大难题。农行新疆分行通过为企业办理“股息型股权投资”债转股和“股权收益权”理财融资两种产品解决了企业股权融资困难。  相似文献   

3.
金融科技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支持绿色金融更加高效服务于实体经济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更高效、更安全地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文章从助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推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信贷管理智能化等方面的案例梳理,全面分析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尝试与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内绿色金融领域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正进一步拓展。为更好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建议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强绿色信贷业务系统化、线上化,提升绿色金融智能管控;优化绿色识别认证,赋能绿色金融精准营销与智慧运营;借力金融科技手段,助力碳交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和活力所在。当前,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定位与新目标,需要绿色金融全面、深度的赋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问题一是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经济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生态治理的金融资源供给充足,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较多。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治理资金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在传统汽车领域,除一汽外,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弯道超车”的想法极有可能变成现实.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分析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并对其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思路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瑞 《中国外资》2013,(4):204-204
吉林省在传统汽车领域,除一汽外,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弯道超车"的想法极有可能变成现实。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分析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并对其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思路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洋 《金融纵横》2022,(3):58-63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球气候变化控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我国绿色金融工作也呈现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背景,展望了绿色金融发展趋势,提出了金融机构加速绿色金融布局、履行金融助力绿色转型职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支持相关领域发展为主旨的绿色金融逐渐引起各方重视。本文首先对绿色金融基本内涵的分析探讨,随后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措施,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两者标准、政策的适配性、协同度不高。论文在梳理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支持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将风险管理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有机融合,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金融,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能力、强化多方协作等举措,实现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业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郑州市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产业和金融经济融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复合型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等问题.郑州市应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管...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绿色金融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运行机制的角度探究了绿色金融的优势,通过分析发展绿色金融的瓶颈因素,进而从创建环保政策性银行、完善绿色信贷业务、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监督管理体制和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提高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辅助绿色金融的投资,评估企业的绿色金融各项指标,抓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的关键数据。金融是强监管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些特性使得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其应用过程中给金融监管来带来挑战。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绿色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途径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强化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环节的监控、提高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色金融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科学评价绿色金融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7家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新能源产业2016-2020年的绿色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绿色金融支持效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绿色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其影响是负面的。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建议,即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资本结构和加快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姜姣 《时代金融》2012,(12):104+111
文章针对现阶段对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总结,诠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对绿色金融进行系统地研究,阐述其节能减排的机理,分析中国绿色金融在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本文通过辖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姜姣 《云南金融》2012,(4X):104-104
文章针对现阶段对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总结,诠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对绿色金融进行系统地研究,阐述其节能减排的机理,分析中国绿色金融在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持续推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建设的新形势下,新的金融模式呼之欲出,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做到既发展又环保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和环保产业日益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贯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机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意义。本文基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有状况,介绍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阐述了我国关于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分析了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使绿色金融的发展更符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绿色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梳理总结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逻辑和发展现状,调研了贵州省71个县(区)142个行政村的2379户农户和21家金融机构,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发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涉农主体绿色发展的投入产出不匹配,地方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信贷供给不平衡,金融创新产品复制推广不足。对此,建议培育农业主体和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着力提升金融撬动农业绿色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20.
生态振兴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7—2022年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能否以及如何赋能生态振兴,结果显示:(1)绿色金融发展会对生态振兴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振兴具有区域异质性;(2)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金融发展赋能生态振兴中具有中介效应;(3)能源结构转型会推动生态振兴发展,绿色金融与其结合后,会对生态振兴产生更强劲的推动力。能源结构转型程度会影响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振兴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程度越高,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振兴的推动力越强。基于此提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助力生态振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更大限度地发挥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金融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而推动生态振兴水平的整体提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