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得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日益加剧,金融体系面临着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两重风险,敲响了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警钟。但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却忽视了低碳转型中面临的隐患。本文对气候环境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推动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就金融机构如何防范气候环境风险展开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从概念走向立法,碳关税在气候治理及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从气候治理和国际贸易双重视角对碳关税实质进行剖析,对欧盟和美国碳关税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运用全球贸易和环境分析模型(GTAP-E)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模拟。分析表明,欧盟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可以抵消部分影响,使得影响总体可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作用有限,却会导致欧盟及其他部分发达经济体碳排放量增加,总体是“损人不利已”。考虑到欧美对碳关税持积极态度、“先行者”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未来更多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政策产生的“合围”冲击,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开展碳关税谈判、加速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和完善碳市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正式实施。CBAM也被称之为“碳关税”,是欧盟拟对第三国别和地区出口到欧盟地区的高碳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中国是欧盟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欧盟“碳关税”的通过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将产生广泛的影响。文章在梳理中欧贸易现状基础上,分析欧盟“碳关税”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发现虽然欧盟“碳关税”对中欧贸易整体格局影响效果有限,但对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冲击较大,短期内会导致相关企业出口贸易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或被削弱;长期将会倒逼企业优化生产结构,加速我国绿色转型的步伐。由此文章提出加快建设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交易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碳管理能力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晓玲 《金融纵横》2022,(10):28-32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做好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本文分析了气候转型风险产生的资产搁浅及其影响,从开展气候压力测试以及构建气候转型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实践,并提出了完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有序出台气候应对措施、加强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9年,欧盟在《绿色新政》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并保护欧盟本土碳密集产业的竞争力。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全面评估我国在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的低碳转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过程和政策细节,包括涉及的产品范围、碳排放核算和定价机制等。其次,本文总结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背景下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风险,包括出口贸易壁垒、高碳行业减排压力、气候资金缺口等。最后,为了全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建议我国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发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建设国际化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完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优先支持高碳行业使用绿电;控制高碳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提高我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气候合作。  相似文献   

7.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国际社会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不断增强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和水平。本文从甘肃实际出发,梳理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影响原理及国内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运用压力测试方法评估气候风险对地方法人银行的中长期影响,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和监管统筹协调、完善气候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气候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框架、加强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应对当前气候风险管理问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晓青 《新金融》2022,(6):44-49
气候风险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与挑战。各国央行、监管机构和银行同业正在从监管、风险治理、风险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积极推进气候风险管理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气候风险治理机制,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完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展气候风险管理合作交流,有效应对和管理气候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通过经济体系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冲击,总结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管理气候风险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金融发展前景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碳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既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本文在介绍碳金融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介入碳金融业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银行业如何更好发展碳金融业务提出了相应对策。并指出,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防范风险,这是在碳金融时代需要积极面对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摘要: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组织(NGFS)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气候情景的第四个版本。相对于第三个版本,第四版情景方案引入两个新情景方案,同时新增加了两个物理风险,即干旱和热浪自然灾害。第四版情景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7类情景假设概念及相关特点的阐述;二是NGFS第四版情景分析中涉及的模型框架;三是利用NGFS情景方案分析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相关影响。针对转型风险,依据7类情景假设,对碳价格和碳排放、相关能源需求和价格以及未来对能源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物理风险,利用模型区分了慢性(Chronic physical risks)和急性物理风险(Acute physical risks)对GDP的影响,同时对目前急性物理风险建模面临的相关困难进行了总结。本文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了编译,并结合国外机构对气候风险情景分析的政策要求及相关实践,针对我国气候情景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金融机构的气候环境风险情景分析测试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延展到金融领域,促进了金融科技的诞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科技在银行业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正在同商业银行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型和升级。金融科技给银行业带来的变化并非都是积极的,在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随之而来还有数据风险和信息风险、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新问题。金融科技对银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善法律监管框架的同时,传统监管模式需要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向智能监管转变。欧盟经验和监管沙盒制度也为我国监管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悄然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大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业应牢固树立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理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寻找发展机遇.运用经济学原理,通过对金融转型的必要性以及经营风险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加速推进“双碳”行动中面临着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提出宏观层面需用好“双碳”扭动力,微观层面需破解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基础性、技术性、制度性的壁垒,具体要在深化金融供给、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建立转型风险共担机制、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金融韧性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央行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目前,我国除中国工商银行等少数机构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未系统性地对环境气候风险进行评估,并将其纳入投融资决策中。由此,如何客观准确地对环境气候风险评估是每个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案例集》为主要基础,对其涉及的两类环境气候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估应考虑的关键问题、评估涉及的关键因素以及评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编译和总结,以期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气候风险准确客观评估给予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入手,针对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表现的国际对比和历史对比,讨论了金融系统环境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绝对收益指标表现突出,但是其背后是相对收益指标的严重落后,这是金融系统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金融危机后的银行业转型路径应该包含扭转金融系统失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锐 《西南金融》2011,(4):32-33
由于受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西班牙银行业产生了欧盟成员国中最大规模的坏账和呆账,尤其是占西班牙整个银行部门总资产40%的储蓄银行业最为严重。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西班牙金融系统的风险,而且也使得西班牙成为欧盟眼中继爱尔兰之后最容易爆发债务危机的国家。为此,西班牙政府对银行业展开了包括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及实施国有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改革行动。  相似文献   

18.
气候风险引起的经济金融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双碳”目标下,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气候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气候风险管理架构、加快建设气候风险数据库、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强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养气候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六个方面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更加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并且由于银行业在国家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银行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将导致银行业的重大损失,并对整个国家金融事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种类及成因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特点和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自身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效应对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促进我国金融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碳金融又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项目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