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不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外债余额是影响外汇储备变动的主要因素,但长期稳定关系的失衡对于短期外汇储备规模的波动影响较小。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与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其对于外汇储备的影响受到汇率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5年—2015年相关变量时间序列月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外汇储备同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总额、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及短期外债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储备与汇率以及短期外债余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汇率变化是外汇储备变化的原因,而外汇储备也是汇率变化的原因,但是短期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之间并不存在互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包含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贝叶斯DCC-GARCH模型,并结合我国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数据,分析银行信贷、房产价格与经常账户余额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动态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的扩张可以显著推高房产价格,减少经常账户盈余;房产价格的上涨会刺激银行信贷扩张,削弱经常账户余额;经常账户余额盈余的增加则会减少银行信贷量,抑制房产价格上涨;银行信贷与房产价格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银行信贷与经常账户余额间的关联程度次之,而房产价格与经常账户余额的关联程度最低。因此,为了平抑暴涨的房产价格、改善经常账户失衡的状况,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应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管理,切实管住银行信贷量的总阀门。  相似文献   

4.
据估计,到今年十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对于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除了思考如何管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之外,也要从源头上找到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原因。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对外贸易经常性项目账户余额与资本项目账户余额的分析来对如何控制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外汇储备状况和外债规模水平是外汇交易基本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以1985—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外债规模和GDP为样本数据,分析外汇储备和外债规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和外债的增加对经济发展都有正作用,但是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小于外债.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大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影响一个国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包括进口额、外资利润汇出、外债余额等可定量分析的因素,以及金融安全、出口结构等只能定性分析的因素。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通胀压力、造成本币升值,还要承担过高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4.91亿美元,同期,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一边是巨额的外储,一边是庞大的外债;一边是世界头号外储国,另一边是排名第三的外债国。中国目前在不缺外汇和资金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继续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近日公布2011年1~6月中国外债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028.2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397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我国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的总量增长较快,2004年底已达到6099亿美元,居全球第2位。那么,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合理性如何认识?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就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外债余额、汇率变动等,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增幅、GDP的持续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加。促进了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将占用大量经济资源,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商》2015,(5)
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是由国际收支的高额"双顺差"带来的。即经常帐户顺差和资本项户顺差。本文主要讨论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普遍较为认同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角度是从内部本身来理解,即我国国内的储蓄与投资这一角度理解;第二种是从外部原因来理解,即考虑贸易不平衡因素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本文在这两种框架下探讨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吴斌 《现代商业》2013,(15):221-221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为本部门或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用于办理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以及资金清算。零余额账户的构建,将直接关系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设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进程。本文概述了零余额账户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零余额账户方式下继续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储蓄——投资缺口直接表现为经常账户余额。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是储蓄转化的惟一方式,国民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与封闭经济不同,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国民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加上经常账户余额,因此,只要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不为零,就始终存在储蓄——投资缺口。  相似文献   

13.
《对外经贸财会》2011,(10):46-46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近日公布2011年1-6月中国外债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028.2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39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国内经济逐渐下行以及人民币汇改加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近期呈现下降的趋势。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和国内日益扩大的非储备金融账户净流出共同构成近期我国外汇储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综合考虑人均GDP,经济货币化程度,外贸依赖度,外债规模以及国际储备的变动率等要素,对1994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丰富外汇储备管理主体,增加外汇储备投资形式,推行"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珍 《国际贸易》2006,(4):53-57
截至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那么,我国外汇储备在今后几年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目前的增速呢?由于外汇储备来源于一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与该国国际收支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中两大账户的发展趋势,来洞察外汇储备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持有外汇机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引起了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利用协整的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外债、汇率、GDP、FDI对外汇储备具有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而进口倾向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不显著;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中GDP和进口倾向影响不显著。本文根据影响外汇储备的长短期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利用1992-2011年东西部地区有关储蓄-投资的面板数据,分析储蓄-投资相关系数(FH系数)与其影响因素(负担系数、经济增长率、地区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经常账户余额规模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FH系数与地区经济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负担系数呈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贸易开放程度、经常账户余额规模和市场开放程度对我国东西部地区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田晓琳 《商业科技》2013,(31):109-1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债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登记外债规模达7396.86亿美元,其中登记外债余额4454.96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2915亿美元。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夕h债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闫婷婷 《中国物价》2006,(11):39-43
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化的不同阶段划分及相关数据。本文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采高额储备规模主要来源于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债,国家政策取向、金融行业改革等因素引发了对外汇储备的高需求。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近十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偏相关分析剔除通货膨胀率影响,从诸多经济变量中遴选出了出口总值、外商直接投资、M2、人均GDP、外债余额和平均进口倾向等六个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最密切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外汇储备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了幂函数回归和多项式回归两种多元回归模型.拟合优度、F检验和t检验表明二者都能较好的预测外汇储备规模.尤其以多项式回归模型预测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深化,我国开始实行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主的财政国库管理系统,并已逐渐覆盖我国各个地区的国库收付系统,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制度的相关概述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内部控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