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郑煌杰  王子淳 《征信》2023,(12):29-38
NFT(Non-Fungible-Token,又称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块,具有唯一标记且限定数量的技术特性,主要以“染色币”与“以太坊意见征求稿”为技术原理,这些使得其能够作为检验数字资产真实性和所有权的有效凭证,从而得以广泛应用于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与金融活动、元宇宙等场景。NFT在应用过程中,也极易引发技术与信息风险、交易与金融风险、版权侵权风险。然而,在法律上将NFT定性为货币、民法上的“物”与“债”、虚拟财产都存在较大困难,故可以尝试将其等同于加密数字凭证。基于此,能够在技术与应用层面将NFT进行分割,同时以确定NFT的法律界限作为其治理基础,建立分化应用分类监管结构作为其治理框架,创设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其治理规则,构建多元共治机制作为其治理保障,进而最大化发挥NFT的科技附加值,促进数字经济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NFT数字藏品基于区块链技术,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有效解决了数字资产的确权和流通问题。受限于NFT数字藏品的异质性特征和炒作现象,新兴的NFT数字藏品市场存在诸多估值难题尚未解决。本文通过对NFT数字藏品的发展状况、内在特征、价值来源和估值难点进行分析,建立了NFT数字藏品的评估框架;分析NFT数字藏品具有的稀缺性、实用性、保护性和风险性特征,建立NFT数字藏品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四维价值维度并将其价值维度进一步分割,形成评估框架和评估公式,提出各价值影响因素的量化方向,利用因子分解机算法对评估公式进行了优化改进。本研究提供了NFT数字资产的评估方法,有助于数字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有益于维护NFT数字藏品创作者和所有者的权益,促进数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一楷 《上海金融》2022,(11):32-41
2021年至今,非同质化通证(NFT)的应用场景在全球范围飞速拓展,其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化运用可直接锚定数字世界中的特定资产,将与其对应的权利内容、历史交易信息等基本要素记录为智能合约的标示信息。就NFT法律属性的探讨,目前研究大多从知识产权法视角切入,核心研究其确权等问题。但鉴于NFT与数字货币、加密资产体现的相似性,市场或者持有者很难忽视其作为金融产品的可能,本文以非同质化通证为研究对象,以金融法作为研究视角,结合不同国别或地区对于NFT的属性认定与监管立场,论证非同质化通证具备“加密资产”的内涵与“证券化”的外延属性,并进一步提出应当在属性的监管上与数字货币作区分,构建NFT的平台方义务,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协同治理的监管建议,以推进其在我国的落实与深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NFT以其唯一性、可溯源性、稀缺性、不可分割性和所有权的特征,并同各行各业产生了关联,重塑了新的业态。本文在元宇宙的发展背景下探讨体育数字资产和NFT的耦合,并在体育数字资产的包装与发行、体育库存商业的重塑、体育藏品、体育服装业、粉丝赋权、体育IP和赛事的重塑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对NFT在体育数字资产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有资金池的地方就有洗钱风险。首先结合数字藏品和NFT的概念和特点,阐述NFT交易平台的运行情况。其次,简述国内外NFT监管政策和平台发展的差异,并重点分析NFT交易中潜在的洗钱风险。最后,对如何加强NFT交易反洗钱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NFT与艺术品相结合,对整个艺术生产、艺术收藏、艺术交易、艺术创作的全链条的价值创造过程,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当前如果选一个融合艺术、时尚、投资、互联网及各大品牌商的共同焦点,莫过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NFT。NFT从互联网玩家热衷的小众爱好,上升到一个潮流和投资风口,短短不过一年时间。作为艺术品版权投资的延伸,NFT是一种新兴概念,也是一类全新的加密数字资产(数拟资产)投资方向。NFT与艺术品融合,为艺术品的价值确认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也打开了创作者实现艺术价值的想象空间,从艺术形式到交易、流通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7.
伴随数字藏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数字藏品缺乏公允的市场估值、买卖交易具有隐匿性特征,数字藏品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用于洗钱的工具,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规范数字藏品的发展及防范数字藏品洗钱风险成为市场监管者、利益相关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FATF关于NFT(非同质化代币)监管的基础上,分析数字藏品的洗钱风险及洗钱手法,探讨缓释数字藏品洗钱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肖飒  王国全 《中国外汇》2022,(12):67-69
<正>当NFT脱掉金融属性的“外衣”时,才能立足于我国本土,成为一枚发挥自身文创艺术价值的数字藏品。如果将“野蛮生长”作为我国数字藏品行业2021年的关键词,那么2022年的关键词则是“规范发展”。无论是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下文简称《倡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解决数字资产发展必要性和如何发展两个问题。本文认为数字资产代表着金融科技发展的一种趋势,事物和技术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研究、规范发展、有效应用,包容审慎或许是找到促创新与防风险平衡点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支付工具,数字货币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席卷而来,在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的影响下,我国数字货币已进入试点,但数字货币与支付账户的区别、具体应用以及孳息归属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本文从数字钱包和支付账户的性质入手,剖析二者各自特征,以期对由此产生的法定孳息归属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11.
蔡辉恒 《中国外资》2022,(14):44-46
金融科技的创新是当前发展的主流方向,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技术的应用,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全面的行业内部资源整合,是有效防范数字金融发展风险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丁玲  韩家平  吝杰  林志刚  许荻迪 《征信》2021,39(9):24-30
数字时代,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商务信用体系创新案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市场信用领域和公共信用领域对数字时代的商务信用体系创新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体系创新模式,揭示数字时代商务信用体系创新的特征是全链条、全覆盖、全过程和平台化.针对中国商务信用体系创新中存在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数据归集共享不...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下,我国金融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较低,存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足、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金融技能参差不齐、金融态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提出拓展知识普及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村民就业能力、重点加强“一老一少”金融技能培养、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制定区域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提高数字金融覆盖率和个性化程度等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熊佳妮  易浩 《金融博览》2022,(11):80-81
<正>说到艺术品收藏,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古玩、字画、玉器等。然而,随着当下数字科技的发展,数字藏品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新风尚,并且在元宇宙主题的加持下,数字藏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青睐。何为数字藏品?所谓的数字藏品,其实是国外近些年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在国内的称呼,是指利用区块链技术,锚定作品生成链上唯一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数字凭证,  相似文献   

15.
王丹 《金融博览》2021,(20):85-86
2021年初至今,国外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持续的"NFT热".近期,国内的NFT领域也开始备受关注,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纷纷进军该领域.NFT已成为当下商业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 什么是NFT? NFT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中文直译是"非同质化代币",与之对应的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同质代币,但两者存在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利用数字技术驱动企业创新,是其增强竞争优势和重塑核心价值的关键。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该结论在双重差分、工具变量等多重稳健性策略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应用通过降低企业成本,缓解市场垄断程度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并通过提高产品多元化促进企业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驱动企业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对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对成熟期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成长期企业。此外,有力的高学历人才支撑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数字技术应用驱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外部条件。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应用驱动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效应差异及其约束条件,对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2011-2016年248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市级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市创新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溢出效应也带动了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当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城市创新影响的边际收益增加,在考虑区域差异性后该门槛特征仍然存在。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梅特卡夫法则”效应。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微观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转型,科技金融在推动企业创新转型上有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集,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数据,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应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与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之间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而言,科技金融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从机制上看,科技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与融资成本,从而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良好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基于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解读科技金融对微观企业数字创新转型的关系,为当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杨立民 《当代金融研究》2021,2021(4):94-108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数字的首要功能是“内算”,可以在“道”的层面进行形而上的哲理阐释,将古人对天人和谐、阴阳平衡、秩序建构的追求和关切展现出来,从形而上的层面论证王朝政权和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阴阳五行化的数字具有显著的文化性和制度性特征,它们可以对罪名、犯罪行为、刑罚体系进行形式化处理,用以表示或象征某种制度体系,展现立法者或记载者的某种理想和观念。在“器”的层面,数字的“外算”功能及其可量化和整齐化的特征,可以实现统治者建立法律治理和科层统治的目的,其本身也呈现出政治教化和秩序建构的面貌。传统的数字观念渗透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梳理古代法律文化中的数字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对于理解当前的一些法律行为和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科技带来的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中,诸多新的冠以"货币"名称的货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是中国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应用场景必定是一种新的和充满魅力的体验.电子货币在中国市场的广泛使用,开启了"无现金社会"之门.社会公众对比特币的认知有不同观点,各国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也有不同立场,而中国货币当局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采取坚决否定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