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Q油田为中高孔渗油藏,储层胶结疏松,泥质含量高。油井含油井段长,小层多,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油田原油黏度大、胶质含量高。随着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地层堵塞问题日益严重,造成油井低产、低效。油井低产原因复杂,针对不同的污染原因,目前该油田成功应用了酸化、非酸、生物酶等油井解堵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各自特点和适用条件。应结合不同的油藏特点和低产原因,设计高效低伤害有针对性的解堵体系,同时优化工艺,达到控水增油和高效开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姬塬油田延长组油井压裂投产的特点,从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可能造成储层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姬塬油田延长组储层粘土矿物含量高、孔喉细微是主要的潜在伤害因素,注入水与地层水、储层岩石不配伍形成有机垢加剧了储层伤害,压裂改造过程中压裂液滤失滞留、水不溶物、破胶残渣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根据不同的伤害机理分析探讨了解决对策,现场应用了酸化、前置酸压裂、酸蚀多缝体积压裂及高黏强溶蚀酸转向酸化4种工艺,整体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对姬塬油田提高稳产水平和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外河油田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油品性质差,近几年,很多前期生产正常的油井由于地层堵塞导致液量下降,影响区块产量。为有效解除油层污染,提高油层渗透率,2014年引进有机复合解堵返排剂技术,不仅可除去近井地带的堵塞物,恢复地层的渗透率;还可以降低高凝油凝点,通过融蜡及分散、乳化作用来防止蜡结晶,达到防蜡、降凝、降粘,改变原油趋动性目的。累计现场应用8井次,增油736吨,为海外河油田稳油稳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乳液分流酸化技术解决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油井酸化后含水大幅上升、增液不增油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各施工井的分流压力增长量、酸化复产后产液含水率等参数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渗透率、岩性、温度、地层流体含水率以及乳化分流液性能对分流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对分流效率影响较大,地层流体含水率越低分流酸化后控水效果越显著,乳液分流酸化技术适用于含水率在60%以下、渗透率在500 mD以下的非均质性强储层。  相似文献   

5.
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和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是造成储层伤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主要机理。两伊边界新投产的轻质油油田Y油田主力产层为中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储层,本文基于Y油田的油藏地质和油藏流体数据,采用粘度法测定了沥青质絮凝初始点,利用热力学模型和SAR A预测,对自喷井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积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主力油层S层和F层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淀的条件。为Y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化学驱矿场试验是油田增产有效的试验方法,相应融合液体中存有碱和表面活性剂以及聚合物,造成了油水乳化严重的特点,因此,通过采方法对油田采集的原始水油混合物进油水的分离试验,并对水包油乳状液的反相破乳剂选择与制备进行细节针对性改进对采出液分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缝洞型油藏多形成于碳酸盐岩型地层,油藏开采潜力的大小多取决于储层缝洞发育程度。本文对某油田缝洞油藏生产后期采取注氮气工艺分析产油量随着生产轮次的增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产出原油气油比的关系,以便给油田开采提供工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前,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探明未动用的地质储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较差,储层伤害严重,导致低渗透油田开发非常困难。如何减少储层损害,并对储层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益,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低渗透油藏储层有效保护技术,以期为国内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化油具有性质复杂、乳化稳定性强、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其破乳脱水技术已成为石油工业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场处理法、热化学脱水、离心分离法、超声波处理法和生物破乳剂法等老化油破乳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在未来化学破乳将为老化油破乳技术的中心方法,同时联合使用物理、生物等其他破乳技术,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外河油田油水粘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驱油效率低,无效产水增加及以往化学堵水技术效果逐渐下降的问题,开展新型聚合物微球复合堵水技术研究与试验。封堵高渗透油层,改善产液剖面,提高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和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手段,但是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着固相颗粒侵入、液相侵入、外来流体不配伍等原因造成的储层伤害。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的机理入手,分析了适合冀东油田低渗透油藏的水平井钻进新技术、钻井液完井液新技术,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钻井的相应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胜利油田在国内该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在三个重要区块取得长足进展。河口罗801区块是目前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微生物驱油应用现场,1999年7月开始试验,目前该区块油藏微生物生长代谢良好,生物场稳定,开发动态表明微生物驱起到了明显的控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结合杏子川采油厂化子坪油田长6储层地质特征,引进了清洁压裂液体系,室内对清洁压裂液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价,压裂液耐温性能良好,体系遇油、水均可破胶,破胶液无残渣,对填砂裂缝导流能力无伤害。现场进行了3口井的应用试验,并和可对比邻井进行了产量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体系较常规瓜胶类压裂液体系稳产性能良好,对化子坪油田长6储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熊国辉 《化工管理》2024,(10):142-148
文章探讨了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原油的乳化状态,发现胶质和沥青质是影响原油破乳的主要因素,导致孤岛油田原油难以破乳并且污水含有较高的油分。为解决这一问题,实验室中通过对聚头与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进行聚合反应成功地制备出净水型破乳剂,并经过多次试验选定破乳剂5050作为效果最佳的配方。同时,确定了5050最佳的反应物料质量(聚头、EO、PO)比为1∶149∶149,并找到了EO和PO各自最优的聚合反应温度分别为125℃和140℃。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玉门青西油田X井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实验评价了使用现场的压井液、压裂液与储层的配伍性及伤害程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对于X井,高密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地层引起地层的强力敏感,导致渗透率下降,同时大量的滤失液有可能造成水堵和乳化堵。通过表面活性剂和醇将油溶湿表面转化为水溶湿表面,解除水堵;压裂液在盐酸和高密度盐水的作用下,溶解度大幅度降低,固体胍胶和残渣吸附在微裂缝的壁面上,造成了压裂液固体堵塞;针对盐酸溶液与压裂液发生反应生成难溶解絮团所致的储层堵塞,可采用双氧水进行降解,解除残渣堵塞;十水四硼酸钠对5%双氧水有防腐作用,但是在高温时可与双氧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物,不宜作缓蚀剂。硝酸钠与硝酸钾对5%双氧水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钢试片的腐蚀速率也比较小。以青西油田X井为例,开展了实验评价,并制定了可行的解堵方案。  相似文献   

16.
渤海部分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因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的高含水井越来越多,稳油控水刻不容缓.基于径向有限单元油水两相产能模型,建立了一套分段表皮系数组合的最优解方法,对目标区块XH1水平井开展了表皮系数组合优化、射孔参数设计以及不同射孔方式下控水效果对比分析,完成水淹层变密度射孔完井方案设计.经过现场试验,投产半年来生...  相似文献   

17.
水锁伤害广泛存在于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严重影响着油藏的开发效果,水力压裂技术在改善油气渗流通道的同时也给储层带来了伤害。文章利用现有水锁损害室内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华北油田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裂缝和无裂缝岩心水锁伤害的室内对比实验,最终证明含裂缝的水锁伤害程度比不含裂缝的水锁伤害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姬塬油田D3区C1油藏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属于特低渗岩性油藏。油藏地层水水型为氯化钙水型,与注入水配伍性较差,油井见水后在近井地带发生堵塞,造成油井油量下降,含水上升。本文主要对C1油藏见水机理进行分析,并分析暂堵酸化解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冀东南堡油田某区块沙一段为高温(160℃)、特低渗油藏,突出的地质特征是非均质性强,油层多且单层薄,物性差,敏感性中等偏强,在钻井、完井、采油及后期修井作业中储层污染严重,产量下降快。[6]为彻底解除地层污染,恢复油气井正常生产,研制形成了超高温低渗透砂岩储层复合酸深部酸化技术。针对重度污染储层,采用快反应的低浓度土酸与一种或几种缓速酸形成的复合酸做为主体酸,在低浓度土酸快速解除近井污染的同时,利用缓速酸穿透距离长的特点,对储层深部污染进行解堵,最大程度恢复储层渗透率,最大限度恢复油气井产能,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现场应用3井次,有效率100%,目前已累计增油30345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老爷府油田1994年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已达到96%.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内部油水分布复杂,水油比逐年升高,注水利用率低,无效水循环问题日趋严重,油田单井自然递减逐年加大.从目前状况看,微观上沉积韵律引起的层内矛盾、宏观上纵向及平面矛盾,依靠现有分层注水调整技术以及常规水驱调整技术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注采矛盾.该论文主要以油藏监测、动态分析为手段,研究大老爷府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开展以调剖、堵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由以往单一的油层拓展到全井多层,综合调整注采结构,挖掘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