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联合声明主要强调承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相似文献   

2.
林琳 《中国集体经济》2007,(27):142-143
文章对企业资产减值核算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明确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范围,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有关减值测算时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升值、总部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及商誉减值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从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等方面相对旧准则进行了一些改动.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大量全新理论,增加了信息可靠性.专门的准则规范体系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更趋规范,可操作性更强.笔者认为新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以资产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为基础,是满足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质量要求的结果.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目前正处于起始阶段,与国外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相比尚需完善与改革.新准则将对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相关信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本文在介绍新会计准则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些改动的内容及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规定,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方面的规定进行比较,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以前的规定相比改变较大.新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我国在资产减值测试中的问题,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针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相关的会计估计和会计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简丹 《辽宁经济》2009,(8):89-89
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人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小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资产减值会计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方面都不完善。在会计国际趋同的今天,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史无前例具体明确地做出了有关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新会计准则重新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计量和转回等问题,在专项资产减值规定的基础上,对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也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的适用原则,除了其他具体准则做出规范以外,对普遍的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规定,使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和实际操作,但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完善资产减值会计仍然是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作出了新的创新,丰富了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内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实践中,仍存在如计量标准模糊、外部监督缺位等不少问题。本文将从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角度,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为依据,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但是,原来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上只是在有关会计制度中作了少数几项特殊的规定,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是对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范围及基础未有明确规定,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为此,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笔者拟就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计提减值准备对于防止企业资产计量不实所造成的资产和利润虚夸,促使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经济事实以及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在申报缴纳所得税时必须做纳税调整。显然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本文拟对资产减值所涉及的会计及税收方面的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范围做了进一步界定。这一准则的实施中,为使资0020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这一准则实施中,必须认真把握资产减值认定的依据、标准、减值迹象的准确判断,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产减值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文章分析原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部分相关规定的不足,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重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以及预测改动后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将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进一步规范给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财政部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新准则的颁布无疑给理论界提出了新的讨论研究点。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原则以反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初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广泛接纳和认可.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一种计量属性运用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和资产减值中.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浅谈资产减值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相似文献   

17.
邱锋 《科学决策》2008,(11):138-138
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是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本文就其资产组减值额测试及会计处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高俊云 《中国经贸》2013,(14):200-200
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为了使会计信息可以更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会计人员、企业自身和外部监督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准则本身的可操作性等问题,使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因此,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丽 《中国经贸》2009,(6):91-92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做了重大变革,对于规范资产减值操作,遏制盈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林迎春 《辽宁经济》2010,(5):100-100
自2001年以来,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为此,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专门有一项规范资产减值的第8号准则。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做出了新规定,进一步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