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胜  庞东 《金融与经济》2012,(2):49-51,35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效应在次贷危机一步步扩散蔓延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得到了充分体现。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对金融创新作了深刻反思,金融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我国金融创新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结合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创新趋势,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我国推出的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措施,市场给予了积极的反映。本文认为,鉴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消费贷款模式、定位中低端客户等因素的存在,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短期内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因而,需有针对性地健全消费金融公司政策运作机制、有意识地培育信用客户群体,以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效率,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直接风险,包括相关债券的持有及放款仍在可控的范围内.面向外向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也仍然有限。不过,由于市场信心不足,银行业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零售银行业务也将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4.
王莉 《中国外汇》2006,(11):42-44
新闻导读 据媒体报导,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将全额收购美国银行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下称“美银亚洲”)所有股份。由于该项交易涉及资金为97.1亿港元(约合12.45亿美元),所以业内人士说,如果该消息属实,那就是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对外投资。当然,建设银行此举所彰显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这个“第一”,我们回头看,不经意间发现,中国银行全球化经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至此已初步勾画出了中国银行业海外金 融版图,它已渐渐融入国际银行业,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金融创新滞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间接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自2008年下半年始已经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及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亦难以独善其身。本文在肯定中国银行业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经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背景下遭遇的一次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8.
周俊杰  杨帆 《金卡工程》2009,13(5):192-193
爆发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并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反而有形成全球金融危机乃至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可能.2009年3月5日,美三大股指再次暴跌,道指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创12年新低.亚太地区及欧洲金融市场最近半年内巨幅下挫,波兰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甚至面临国家破产的困境.本文简要介绍危机发生原因及本质,重点分析危机对经济影响以及持续时间,最后提出中国银行业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银行业的改革,正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稳步有序地进行。目前正在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引入海外金融机构参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隧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大,消费金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现状、特点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若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商界,域名逐渐成为市场推广工具,一个简单易记的域名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点击率,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其财富效应日益凸现。也正因如此,域名争夺战愈演愈烈,域名安全问题也影响着国家的金融安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正当发达国家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中反思金融创新滥用的问题时,金融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国反而在加快其步伐.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模式推出后,目前国家又决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及天津四地开展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试点.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开始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型,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也逐渐成为各银行及互联网机构角力的主战场。本文结合消费金融行业现状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特征,对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进行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赵军 《时代金融》2012,(11):98+104
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到世界的经济金融体系之中的要求,同样还是中国银行业进行自身整体实力提升客观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更加是国际银行业进行自身发展大势所趋。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在最后将后金融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的金融监管中新理念进行一定的结合,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赵军 《云南金融》2012,(4Z):98-98
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到世界的经济金融体系之中的要求,同样还是中国银行业进行自身整体实力提升客观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更加是国际银行业进行自身发展大势所趋。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在最后将后金融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的金融监管中新理念进行一定的结合,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6日,中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这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400年之久的金融业态终于在中国“破冰”。 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接着,从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民族金融业的发展等战略高度深入探讨了关于银行业是否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全面开放的内涵、开放后的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监管机构的审慎监管、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等重大问题。文章认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一是要加强对外资银行母国和母行的风险研究;二是要严格外国银行的监管,平衡外国银行分行与外资法人机构的发展;三是要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四是合理引导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革,面临着中期的调整。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将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调整和变化、而经济、金融的运行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对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战略转型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现象,这些外国直接投资相应给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证明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现象—大量的FDI涌入中国银行业,购买股份抢占中国银行业市场。本文试图描述银行FDI在中国的现状,并探索背后的主要原因,包括监管规则的改变、经济的稳健增长、银行业的发展和持续的非金融FDI。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初步但富有帮助的变化。整个银行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包括行业形象得到改善、信用文化得到培养、透明度得到加强、创新得到发展、效率得到提高。然而,对于整个银行体系和经济的有意义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出现。尽管通过吸引国外有经验的合格战略投资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惯例,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来全面改革自己的信贷文化和不清晰透明的行为。而且,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前面将会有很多艰巨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一定要有远大视野,全面理解银行业中FDI的长期重要角色,创造外国战略合作伙伴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督促其提供服务的步骤,以及中国银行系统在全球银行价值链中的正确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