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会计师》2016,(9)
慈善组织发展的根本在于社会公信力,然而近年来的慈善丑闻严重削弱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随着《慈善法》的出台,依法推进信息公开,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恢复慈善组织公信力,将成为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从加强政府监督、鼓励公众与媒体监督、推进行业自律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秦安兰 《征信》2020,38(2):27-32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频发的慈善负面事件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处于危险境地,但同时也带来公信力重建的机遇。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现代福利国家的必然选择。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路径具有多维性,重建过程中需要注重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建设、公益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多元监督体系与第三方评估建设这四个方面。此外,透明度建设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突破口,提升诚信度和慈善能力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内在动力,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在机遇中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其自身的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公益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加快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四点建议:首先,必须进行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建设.其次,必须切实开展公益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再次,必须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加强慈善公益项目管理,树立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4.
刘秀琼 《中国外资》2010,(22):226-2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在机遇中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其自身的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公益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加快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四点建议:首先,必须进行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建设。其次,必须切实开展公益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再次,必须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加强慈善公益项目管理,树立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5.
夏艳 《上海会计》2014,(6):9-10
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提升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障。随着公益组织及其项目运作和管理的负面事件的曝光,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论理论说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博弈的产生及结果,并对改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提出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6.
何黎 《税务研究》2022,(12):111-114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进程中意义重大。税收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慈善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公益捐赠是在政府和市场发挥作庸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而通过一定比例的免税优惠制度鼓励公益捐赠行为,已成为国际通行惯例。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较快,社会慈善大环境、公众的捐赠热情、慈善组织的建立完善等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汶川地震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转型期扮演了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维护群体利益、调节社会矛盾,担当公益慈善的重要角色。在政府从“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过程中,非营利组织越发凸显其重要性,然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运营现状却存在着不足。本文试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冯一凡 《新理财》2011,(10):72-73
近年来,媒体、企业家、公益机构针对中国税收政策对公益事业优惠不足问题多有批评。税收政策与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息息相关,一方面,慈善组织亟待更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另一方面,税收政策对慈善机构的监督职能更不应被忽视。现阶段,我国尚缺乏系统化的针对慈善组织的税收政策,仅有的"优惠"散见  相似文献   

10.
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对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公益资金,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社会效益是摆在公益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预算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组织中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中的作用,应是这项课题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目前公益组织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公益慈善资产是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引入慈善金融的概念,探讨如何有效、高效做大做强第三次分配能够调动的公益慈善资产。  相似文献   

12.
一、公益组织的概念 公益组织(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早先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很多公益组织起源于慈善机构.西方一些学者把公益组织统归于非政府组织,我国一些学者则把它称作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以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3.
公益机构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系统来支撑面对质询的自信,50年来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援助项目中,WFP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管理系统来实现这一点。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中国的慈善信用危机,善款去向成为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这也对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塑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透明化的运作机制。国外的慈善组织运作时间长,在信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公益组织,使公益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重要的社会力量,为了推动公益组织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进行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公益组织特点的财务监督机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与财务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金佳卉 《时代金融》2012,(14):104-105,114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中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慈善组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但同时也显现了其在参与社会救助过程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慈善组织的定位、内部治理以及监管等都成为亟待立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佳卉 《云南金融》2012,(5Z):104-105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中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慈善组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但同时也显现了其在参与社会救助过程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慈善组织的定位、内部治理以及监管等都成为亟待立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传递民意、展现民愿的盛会,也是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国人大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和修改法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本次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是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诚然,一个企业心怀天下民生社稷,才能发展壮大;一个品牌凝聚社会公益力量,才能历久弥新。作为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在17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关注提升自身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践行关爱、回馈、慈善的责任承诺,致力于成为可敬的企业公民,也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探寻中宏保险的17年慈善公益之路,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姚兵。  相似文献   

19.
李捷枚 《中国外资》2010,(24):175-176
第三部门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俱乐部、基金会、慈善组织等,是相对于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20.
慈善信托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广泛,属于一种慈善组织形式。虽然我国根据慈善信托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无法促进慈善信托机构的发展,慈善信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基于此,文章在探究慈善信托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慈善捐赠的区别之后,分析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及慈善信托的意义;介绍了6种慈善信托模式,即标准慈善信托模式、“慈善信托+慈善组织”模式、“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模式、“公益目的信托+慈善组织”模式、“家族信托+慈善信托”模式及“非现金资产慈善信托+慈善组织”模式;总结了我国慈善信托的发展难点,如税收优惠政策不清晰、相关法律不完善、信托资金来源单一、慈善信托资金监管不到位;最后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