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以湖南省为例,利用产业集聚测算方法对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南省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2004年湖南省区域集聚度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有较强的相关性;横向对比发现,湖南省14个服务行业的集聚度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性、行业分异性和行业间空间一致性等特征。宏观上,在城六区呈现以西北—东南为轴向,在全市域范围内以东北—西南为轴向的向心分布,微观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两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空间一致性判别的结果显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一致性最低,研发设计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一致性较高。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产业升级的空间表现,同时也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走向。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提出了以主导产业空间布局规律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行业一致性统筹产业空间优化市域功能分区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集聚外部性、关联效应两个维度考察服务业集聚区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机制,前者指空间上的邻近有利于企业获得劳动和知识,后者则强调企业靠近中间产品和接近市场所享受的便利。基于2013年江苏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939家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集聚外部性、后向关联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表现为提高利润率和降低融资成本;而前向关联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外部性和关联效应,应成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重心。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7—201 2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和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北部地区为哈尔滨-长春核心,以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为沈阳-大连核心,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金融业集聚程度较小,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大,其他产业集聚程度适中;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将东部100个城市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测算各层级城市2003—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向外围城市扩散。基于Duranton-Puga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总部服务的传递成本或生产部门运输成本较高时,厂商选择空间一体化;反之,当总部服务传递成本较低并且生产部门运输成本也较低时,厂商选择空间非一体化;大量厂商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进一步影响城市的就业格局及经济结构,不同类型城市经济表现出按功能集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工业品多样性消费的偏好、公共品享用的便利,以及对服务品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需求是居民向城市集聚的三个重要动力,相对于前两个因素,服务业与城市集聚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建立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影响机制的空间模型,在研究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影响机制的同时,使用数值模拟、面板门限回归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是通过居民对服务品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偏好实现的;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城市集聚力,但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服务业相对效率、居民服务品消费比重以及收入水平较高时,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当三者较低时,贸然鼓励服务业发展则会阻碍城市经济的集聚。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企业决策中心集聚于城市中心地区是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揭示其管理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这一交叉研究领域的空白。文章以杭州市生产型服务业的7个细分行业的企业区位选择为例,通过计算和比较各个细分行业集中指标和基于距离的集聚指标,应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分析确证了规模经济、外部性及劳动力分化对企业分布的影响,并得出三点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各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服务半径较长或高度依赖外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会更多地集聚于城市中心地区;第二,企业规模影响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程度的高低,与制造业企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越大,其集聚偏好也越大;第三,企业规模与区位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受该行业产业集中程度和集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长三角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EG指数,对2003—2012年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上海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本资源和经济环境是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内金融业的集聚现象是明显的,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那些信息服务业主导而非生产主导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离及产业分化,最终那些信息服务中心主导的城市会最终成长为区域或更高级别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软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宁波市2006、2010、2014年软件企业数据,以街道为研究的空间单元,探讨了宁波市软件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影响宁波软件企业空间分布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其对基础软件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及其他软件企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截至2014年,宁波市软件企业的区位选择表现出"两心·一带"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产业集聚中心位置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2006年之前宁波软件企业主要集聚在市中心海曙区的江厦街道和南门街道,之后以鄞州区的梅墟街道和首南街道为集聚中心,呈现典型的郊区化集聚格局。区位通达性、集聚要素、政府政策对软件企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应用软件企业受区位通达性、办公楼条件及产业基础的影响明显大于基础软件企业和其他软件企业,而基础软件企业和其他软件企业对软件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政府政策则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聚居是城市社会的独特民族地理景观,具有普遍意义的回族商户邻寺集聚现象是研究少数族裔经济空间集聚及其空间邻近性的珍贵案例。论文以“空间邻近”为基本视角,综合运用田野调查、空间分析等方法,基于开封东大寺“依寺而商”的典型案例分析,探索性地阐释了回族商户邻寺集聚的空间邻近机制。研究发现:(1)空间邻近是回族商户邻寺集聚的根本路径,清真寺邻近和市场邻近成为“小聚居”样态的少数族裔生存发展的本土化策略及空间策略。(2)回族商户邻寺集聚主要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商贸集市进行呈现,但在空间上表现为多种形态的邻寺集聚结构。(3)回族商户邻寺集聚取决于清真寺邻近的中心集聚作用和市场邻近的离散作用。(4)回族商户的邻寺集聚结构取决于清真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回族商户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偏好;邻寺集聚是回族商户为应对低门槛市场竞争而采取的重要策略;民族文化根植与内敛的双重特性是邻寺集聚具有空间弹性的重要原因;回族商户对“寺坊”结构具有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上海快速形成以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企业为主体,以IC制造为重点,包括IC设计、封装、测试、原材料、光罩、设备材料,以及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相关配套服务机构集聚的产业集群网络.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促进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协同学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往文献对汽车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考察侧重使用产业集中度指标考察市场结构,缺少对汽车业空间布局特征以及空间产业集聚成因的分析.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汽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全国呈现H-H(高-高)集聚现象的共有120个县,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内陆工业重镇,及省与省交界处.邻近县的汽车厂商家数对本县厂商家数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表明厂商享有彼此间因地理邻近而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果.此外,大型整车厂的设置、较高的劳动生产力、较高的外资资本比例、较高的创新比例、重点大学和科学园区的设置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对县域汽车制造业集聚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长三角区域城市功能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渺希 《经济地理》2012,32(3):50-56
首先以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为基础梳理了全球化中核心—外围之间的不均衡理论,并结合全球城市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总结了地域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其次,研究从区位商、职能强度、产业异同性等方面进行计算,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功能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研究发现:从1996—2005年,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主要核心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城市,邻近上海的苏州、无锡成为技术密集产业集聚的城市,南京、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也具有较高产业价值区段的职能,这6个城市成为了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域;其余的城市为附加价值较低的外围区域,也是城市功能趋于非结构化的同质化区域。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空间集聚性,包括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或组织会集聚在城市,而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城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城市技术边界来促进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和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者间是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由上海最先从海外引入。2004年上海市提出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目前全市集聚区规模达到20家。上海普陀长风和闸北苏州河北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成为承接企业总部等的重要区域;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的建设完全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标准;杨浦区“海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中国31省份2000—2012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考虑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的集聚效应,建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知识创新与服务业空间集聚之间的经济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当地服务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要素产生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人力资源的蓄水池,服务企业越有可能向该地区集聚,形成优势积累和空间集聚发展;知识创新对当地服务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知识创新的增强,导致在本地区集聚的企业间产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交流,激发企业创新活动,形成区域知识创新外溢效应和集聚效应。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对服务业集聚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短期内,工业发展水平对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而从长期来看,过高的工业经济比例对服务业集聚具有挤出效应,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能力对服务业集聚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