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FDI集聚的模型解释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FD I无论从较大的区域还是相对狭小的区域来看,都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外资,这三个地区中的相对狭小区域又形成了FD I的产业集聚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模型予以理论说明,解释FD I集聚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说明这种FD I的集聚特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体现与运用的认识,在预设观点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别以昆山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案例,从经验解释和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两类区域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呈现。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上,市场演化形成产业集聚的情形在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而外部嵌入式产业集聚则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产业集聚模式。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一般先于产业集聚而存在。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是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城市劳动人口就业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城市实体经济功能结构特征因子,透过金融在城市网络中的集聚与分散趋势,研究中国城市功能与金融资本集聚和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地方制造业和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小微金融和中长期信贷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区域金融中心产业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选址落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马克思的流通以及分工与协作理论,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1)企业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选择特定的区域从事生产,推动了产业集聚;(2)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Ⅱ成为企业选择集聚区域的主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集体生产力Ⅱ的产生源于分工与协作引起的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配套投入的节约.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RD全球化,跨国公司海外RD的空间布局问题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外资在华RD的空间特征,并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实证考察其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我国外资RD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少数区域,且高度聚集在大型中心城市,区域差异显著。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区位变量未能很好地反映外资在华RD的空间格局,而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溢出、市场规模、外资区域生产水平以及区域历史外商RD投资等集聚变量是导致外资RD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间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金融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且在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应根据区域禀赋原则稳步推进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与中国FDI分布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文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观点,具体从关联效应、成本联系、技术外溢与集体效率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产业集聚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分布的机理。进而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引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产业集聚对中国各地区的外资流入都有最重要的作用,但产业集聚对各地区的影响力大小存在差异。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对不同地区的引资政策与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7)
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餐饮产业集聚有同类型餐饮企业集聚、互补型餐饮企业集聚、链环型餐饮企业集聚、融合型餐饮企业集聚和配套型餐饮企业集聚五种模式,促进其升级的机理有共性,也各有特性。用区位商法分析山西餐饮产业集聚度与全国其他省份、中部及周边省份集聚度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配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省级区域形成晋菜餐饮产业集聚格局;满足城镇化发展需要,城市区域形成中外菜系餐饮产业集聚格局;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区域形成文化餐饮产业集聚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典型案例入手来分析中国在吸收外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认为外资与内资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重外资而轻内资,削弱了民族产业资本集聚的根基;外资的引入要与产业控制、布局结构优化和国家经济安全三者相协调;反垄断法规及其相关规制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避免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11.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经济地理》2007,27(6):956-960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中当相关初始资源的配置不存在"交叠"区域时,那么,在产业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历史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起主导作用;此种情况下,由于初始资源无形中被强化地配置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因而产业的发展也将会沿着这种历史的惯性而形成集聚.而当实践中存在着所谓的"交叠"区域时,如果像劳动这样的初始资源配置落在了"交叠"区域之外,那么对于集聚中心的形成,历史便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反之.若诸如劳动这样的初始资源的配置落在了"交叠"区域之内,那么,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预期就将会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军民两用知识创造和技术溢出、吸引军民高端要素集聚及聚合区域创新动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梳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政策—技术—产业”4个维度分析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内在机理,提出完善基于系统耦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政策制度体系,构建基于区位优势的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形成基于完整价值链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形态以及构建基于军民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等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自马歇尔提出此概念以来,研究者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其优势主要是集聚可降低成本;可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生产更加灵活便捷;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可形成本地化产业氛围。但是,产业过度集聚也存在四种风险:结构性风险;周期性风险;网络性风险;和"自稔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由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集聚点与增长点,曾经饱受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误解,经学界的反复证明,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环境的正效用是大于负效用的.而中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使区域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了产业锁定效应,给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对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界观点已经逐步统一为产业聚集利于环境改善,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产业聚集带来了产业锁定效应,分析产业锁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利用山西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外资产业集聚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可能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成长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在阐述韩国汽车产业对盐城转移和集聚的状况基础上,分析了汽车产业集聚与主导产业的逐步形成过程中对一个欠发达城市工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物流发展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通过我国浙江这样典型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经济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提出企业微观层面与经济空间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