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徽州建筑的由来和建筑特征,把握徽州建筑的空间布局、形体色彩、马头墙和建筑装饰等多种元素的特点、风格和色彩搭配,为使用徽派建筑元素,优化动漫作品的文化创意提供一定参考。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观看采用徽派建筑元素的诸多动漫作品,把握利用徽派建筑元素强化动漫作品的文化创意。动漫作品彰显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动漫设计、综合素养以及创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徽派建筑具有强烈而巨大的文化创意潜力,能够使动漫作品凸显自身的文创特色和价值意蕴。在动漫作品中,利用徽派建筑元素设计和强化文化创意,可采取写实策略或者装饰性功能;可基于徽州建筑元素调整动漫造型,应通过提炼色彩升华动漫主题,以徽派建筑独特的空间布置渲染动漫作品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徽省绩溪仁礼旅游休闲广场项目的设计构思,阐述在特定旅游区的地域化设计中探索建筑文化的创新。从建筑的设计理念、总体规划设计、单体造型设计三方面来讨论,以期将传统的徽派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新徽派建筑的设计方法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墙是苏州传统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体元素,是体现建筑精神的载体。利用墙在苏州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属性和塑造作用,通过墙体空间形态变化,墙与墙之间、墙与其他空间实体元素之间的组合配置关系变化,营造出不同性格的苏州传统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徽派建筑文化特点基础上,重点对于微派建筑中的建筑单体、街巷和村落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时代发展提出了文化创新是发展延续的根本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民间家具形式是一种象征符号。其家具样式具有各自的功能性、工艺性、地域性,带有特定社会制度及思想意识的印记,凝聚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观念等。同属徽派文化的婺源民十间家具不仅折射出典型徽派民间家具的共性,同时,我们可以从该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淳朴大方的人文气息和崇尚理学渊源的审美情趣来透视婺源民间传统家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以梅州剑英图书馆为例阐述城市空间与建筑,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而达到相互融合成为整体.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4):148-157
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1998—2019年的597篇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总结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研究主体构成。结果显示:(1)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目前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社会背景,聚落形态研究已经在地理、规划、建筑和历史等学科细分成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乡村聚落宏观分布、聚落形态构成、空间演变、地域文化、史前和历史聚落形态。(2)发文量总体上随着时间逐渐增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发文量相对较少,以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为主;2004—2013年发文量经历了一定的反复,对传统聚落分布格局研究日益增多;2013年至今发文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研究领域发生细化,量化研究方式增加。(3)对乡村聚落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地理资源类、历史考古类和规划建筑类三种。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集中在地理资源类科研机构,跨学科机构合作极少。(4)发文作者合作关系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大规模学术团队较少,小规模团队和独立作者较多。未来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1)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体系;(2)深入交叉学科理论的应用;(3)强化定量研究;(4)从传统聚落形态布局中吸取针对防疫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应用到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运用最新设计理念,从位置选择、空间布王、功能与定位等对现代高校图书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把最新理念运用到天津体育学院的设计上,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设计建设提供借鉴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绪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23-225
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很多人着眼于以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藏书量、网络信息资源等硬件设备等为主要特征的“显学”研究,而对以绿色植被覆盖、书画排列摆放、标识设计等附加和辅助姓设备为主要特征的“隐学”研究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深入,而“隐学”性研究恰恰是图书馆服务水平最直观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是否真正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具体要求。拟从整体布局突出环保理念、室内外设置强化艺术品位、标识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背景下三种服务性传播维度的完善与优化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颜斌  张蓓  孟岳松 《大陆桥视野》2016,(18):226-227
阅读推广是将阅读向更广的范围传播,使更多的人参与阅读活动的认知过程.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一项基本服务,只有不断健全阅读推广模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及相关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从读者参与,专家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平台建设及高校图书馆联盟等四个层面进行了探究,只有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采取多样的阅读推广模式,才能使读者阅读活动常态化.以期达到推广模式的逐步完善,进而实现阅读推广的广泛性、深入性.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传统方式和Living Library新形式。介绍江汉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和都柏林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的阅读疗法处方做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俄罗斯赤塔州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目前的读者服务方式,得出我国图书馆可以借鉴的启示:应该多方筹建独立建制的儿童图书馆;要培养国民早期阅读习惯;要学习俄罗斯儿童图书馆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们的知识含量、水平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通过自我知识素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来逐渐成长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知识推广部门——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不断创新阅读服务形式,提升阅读服务水平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迫切需求.而阅读推广活动作为图书馆主要的阅读服务形式,对于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拓展,服务质量的提升等都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无论是从图书馆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社会整体知识素养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有必要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重要性的介绍,探究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实施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丰顺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22,(6):206-214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落脚点,从聚落生产、生活空间和宗族文化出发,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梳理建筑、景观、细部构造有机融合的聚落空间秩序,得到如下启示:(1)生态主义规划是美丽乡村风貌的基石,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2)以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和景观空间秩序有助于有限建筑空间的合理划分,有助于不同空间功能的有机组合,有助于聚落资源分配。(3)细部构造是建筑环境中的精髓,体现匠人精神,具有故事性、教育性,是空间使用者和空间的纽带。(4)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所派生的空间规划思想,在继承中发展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规划理念,营造展现传统文化、具有思想内涵的以人为本的聚落空间。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2021,41(5):176-185
乡村居住形态演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表征。在科学界定乡村居住形态的内涵基础上,选择长沙市近郊10个村落为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运用数理统计与可视化方法,识别该地区乡村居住形态于转型期呈现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其居住形态呈现出高度依赖城市生存的生产近距兼业化,面向现代需求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基于价值输出的产—居空间功能重组化、源于城乡流动的社会网络关系松散化等表征关涉到了乡村从文化观念到空间营建转型的多个维度,且最终都呈现在物质空间的各个层面上。进而,从国家战略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网络重组及多元文化冲击等方面研究乡村居住形态演变的机理,从而预判大城市近郊乡村居住形态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也不同,多元主体参与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延伸与阅读推广是我国现阶段对图书馆的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性;服务延伸是图书馆发挥优势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桂芹  黄欢 《经济地理》2023,(12):231-239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实践,构建了乡村“群落—空间—建筑”规划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的逻辑机制,提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认为:(1)乡村群落规划秉持“品牌+基础+风貌”一体共治,是指导乡村群落进行文旅融合价值共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转型和村落“三生空间”优化的思想力量,为后续的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建筑规划做好铺垫;(2)乡村空间规划推进“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还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绿水青山,储存金山银山;(3)乡村建筑规划追求“整体建筑风貌+公共建筑样态+民居建筑特色”多维共变,延续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展示公共建筑地域风情和塑造私人民居乡土特色,为文旅融合提供核心竞争力。基于此,便可形成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递推赋能之势。  相似文献   

19.
傣族村寨空间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4):183-191,200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剧烈的转型,乡村空间正历经着前所未有的重构。傣族村寨是兼具文化性、社会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空间系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逐渐从封闭、稳定和同质走向了开放、动态和多元。文章尝试从不同维度来解析傣族村寨的物质、社会、文化空间的形成机理以及其在现代性的综合作用下的互动与变化机理,研究发现:(1)原始宗教和佛教双重信仰体系下形成的傣族文化观、空间观组成了严密的社会文化逻辑,界定了傣族村寨的整体空间形态与边界范围,并形塑了傣族村寨的街巷、院落空间与民居形态。(2)宗教组织、家族亲缘、家庭血缘与非正式组织是维系傣族村寨社会空间形态的四个层次,而现代性加速了社会空间中各层次之间要素的置换与流动,导致傣族村寨的乡土社会与空间呈现出原子化、碎片化的状态。(3)传统傣族以个体"在场"的形式在族内、族间展开精神、记忆的交流,从而建构了传统的村寨文化空间,而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城市文化等引入到傣族传统文化空间,使得傣族村寨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延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教育活动场所,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其教育功能和职责是发挥其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职能的同时,采取多种服务形式,加强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的指导,并不断融入现代化元素,让青少年能够在网络阅读中健康成长,不断赋予图书馆在新时代教育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