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坚守粮食信贷主责主业,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扣“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全力做好“地”的文章,加大种业振兴、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现代农业“芯”亮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甘肃是全国三大种业基地之一。如何依托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2.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财政厅(局):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央财政继续支持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并选择部分地区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地方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从功能定位、制度建设、办贷流程、风控体系、服务措施、配套政策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4.
<正>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的基础安全,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因而,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刻不容缓。要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产业是基础,这离不开金融助力,因而加大粮食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党立斌 《新理财》2022,(12):30-34
<正>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几句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为今后一个时期耕地保护与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为一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项改革,各地在实施这项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作者结合区县基层工作的实际,对调整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中央继续调整农业保护耕地补贴政策,地方完善农业补贴区县监管体制;中央继续巩固农业支持种粮大户补贴政策,省级完善支持种粮大户结余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区县永久性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的建设,逐步实现国家"藏粮于地"粮食安全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年度改造任务,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即高标准农田IDI(Inherent Defect Insurance,以下简称IDI),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潜在质量缺陷导致农田及设施损坏提供经济补偿,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建设质量,改善建管分离现象,分散建设主体的质量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中华 《中国金融》2022,(15):91-92
<正>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人们曾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近年来,短期高产的生产方式导致耕地过度开垦利用,黑土地地力退化和生态问题叠加,形成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隐忧。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省梨树县时提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为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湖北省鄂州市财政局紧紧围绕支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拨付资金9820万元,着力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稳粮油、扩花菜、强水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当前耕地保护基本手段是实行规划和用途管制,强调耕地保护主体要承担耕地保护义务,却忽略了其损失的利益:导致保护主体缺乏内在的动力,不利于我国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对此,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要求"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浙江省于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会议突出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农自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观点摘编     
<正>韩俊:科技领跑补齐农业改革短板6月25~26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实现农业的供需关系在更高的水平上的平衡,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重发力的方面,这一点要实现主要还是靠科技。韩俊在论坛上表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结构调整、科技创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撂荒现象的持续发展,本文主张应用经济激励方式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本文通过对于各地相关试点的回顾以及相关政策系的关系梳理,得出了应协调相关政策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治理的结果。在具体的治理思路上应当充分整合相关资金,由农业补贴资金做引导,耕地保护资金做激励,重塑农户增产增收与耕地保护的一致性逻辑,建立长效可持续的激励性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5.
铁岭市是辽宁省的重点商品粮和商品畜禽产品基地,素有“辽北粮仓肉库”之称。现有耕地660万亩,正常年景粮豆总产25亿公斤左右。如能增加科技兴农资金投入,大力改造占2/3的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粮豆总产可达28亿至30亿公斤,或者更多一些,增产潜力很大。这就给我们财政部门加大“科技兴农”资金投入力度,提出了客观要求。为此,我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和财政局农业科,于去年十月份组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为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有些地方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所征用的大量土地中,并未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在“占补平衡”中出现了种种“猫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需要在"粮田"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方式有效支持"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18.
尽管我国采取了世界上较为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耕地保护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现行体制可能是耕地流失的深层次动因。本文主要从耕地保护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低效或失灵的体制障碍,着重探讨了耕地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权体制、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三个方面的体制障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地方经济权力分化凸显,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存在占用耕地的利益驱使。因此,需要对影响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障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四平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梨树县视察时表示“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全力发挥好金融支持保障作用。引领四平市金融系统以“黑金贷”信贷产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业务,助力“梨树模式”增量扩面,承担起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守护粮食安全这一三农“压舱石”的重大机遇与责任,用好金融活水,助力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相似文献   

20.
耕地占用税自从1987年4月1日开始征收以来,为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宣传力度不够,纳税意识淡薄。“农业四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是“小字辈”,耕地占用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