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融伦理在狭义上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业,而强大的金融业除了具备金融资产规模质量效益的硬实力,还要不断提升金融软实力,积淀深厚的金融文化,那么处理好金融伦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美国金融危机未见缓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整个欧元区面临着解体的考验,而金融领域的危机也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而导致这场危机的几个重要原因是对金融伦理的违背。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长久而深重的,中国金融业当务之急是重视欧美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同时大力加强金融伦理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到严重冲击,金融行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深,这突显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对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只有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特色金融企业文化才能使我国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推崇金融自由化,并把华尔街作为全球的典范,次贷危机的发生使美国金融业被利于创。本文通过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分析,认为我们应该对金融自由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并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疏于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是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内因,国际游资的冲击是一个外因。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来自银行体系本身以及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巨额欠债。重视经济金融的安全问题,加快我国金融改革步伐,这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金融安全网的问题受到全世界关注。对我国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不大,我们在抓住历史难得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金融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中国金融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处理危机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建立我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中国金融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融文化是金融健康发展的源泉。吉林省金融业正在不断发展深化,为了夯实金融业的建设成果,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金融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为吉林省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方金融改革的宁夏模式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地方金融业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扩大、地方经济发展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加快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不断提升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宁夏在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截至目前是非常成功的道路,并成为全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健全的省份之一,其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逃避管制 ,规避风险 ,业务发展和科技更新需要是金融创新发展历程中主要的三类创新原因。从这三类创新动因出发的金融创新都曾给金融业带来了较有利的发展机遇。但是 ,对这三类金融创新从理论上加以评析 ,特别是结合我国实际加以评析后 ,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主要从业务发展和科技更新需要出发发展金融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这对于国情特殊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混业经营同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条件和金融经营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方式及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演进。有必要就中国金融混业经营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探讨制约混业经营进程的因素,对更好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维护金融稳定是依法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新的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是协调监管力量,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业务创新。弥补监管真空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教训的正确选择。有效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资金过剩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资金不足的对外负债型和资金过剩型,后者以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经济危机为代表,两种危机的共同点在于道德风险问题引起的负债链的断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更多地面临第二种危机的挑战。本文把日本金融危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我国应通过加快金融市场化的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海啸"本质特征的动态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三次泡沫经济危机的动态追溯与分析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巨大泡沫是导致“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和监管缺位是其帮凶和推手,而资源金融的炒作贯穿危机的前后,加速了泡沫的形成,并重创了实体经济;美国“金融海啸”极有可能把世界经济拖入深度衰退的泥潭。中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努力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巨大的泡沫;在泡沫彻底破灭前不要轻易“救市”,在泡沫彻底破灭后则要果断“救市”,方法要科学,要善用预期、用好预期。  相似文献   

13.
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金融危机的前两代模型难以对亚洲金融危机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产生了第三代模型。第三代模型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的道德风险模型受到广泛关注,但该模型并不能对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给予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文章首先阐释了Minsky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并把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然后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新兴国家金融脆弱性的产生与积聚过程,弥补了Minsky金融脆弱性假说的缺陷。这种基于微观基础的、动态的、结构性的方法有力地解释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启示,这些政策启示对我国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于"逆向选择"、"道德困境"等因素引发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脆弱性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动摇了混合经营的金融体系,极大地冲击着美国社会经济,是自1929年以来破坏力最强、波及面最广、政府救助额度最大、金融机构倒闭最多的一次金融危机。通过微观金融机构脆弱模型的建立,探索流动性萎缩导致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从而论证,针对金融危机,政府的救助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两家倒闭、一家被收购、两家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就连全球按资产计算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及占据美国抵押贷猷市场半壁江山的“两房”也难逃被政府接管的命运。最近美国政府采取了大搜摸的救市行动。美国金融风暴的主要导火索是次贷危机,有必要重新审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共生危机理论是传统金融危机理论演进的结果。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机制有着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它源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不当的汇率制度和政策、银行体系中的货币错配等体制因素为两危机共生提供了环境,在信息不对称、公众预期、道德风险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流动性、资本流动以及政府政策等渠道相互传导,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轨迹、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情况下,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多维视角对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创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将是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给世界各个经济体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学界从经济、技术、政治、伦理、多因素等不同侧面提出了五类假说。基于经济角度的假说有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论、全球经济失衡论、政府监管不足论等;基于技术角度的假说有金融工具创新论、"去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不足"论、网络泡沫延续论等;基于政治角度的假说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政治霸权论等;基于伦理角度的假说分别从金融体系本身的制度伦理、商业伦理、道德风险、消费伦理等角度展开分析;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应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主张对经济危机实行标本兼治的理论,它既主张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铲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也主张在经济政策方面让各种金融创新和政策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从经济政策方面应对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监管,让金融创新立足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既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