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了2004-2020年北京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首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  相似文献   

2.
随着联通C网建设三期目标的顺利完成,北京乃至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地上地下、城市乡村网络全覆盖的目标。2.75G的CDMA网络真正将Internet引入到移动无线领域,新的数据业务应运而生。新业务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首都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内容在移动手机端的展现,并进一步推动北京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从而加速数字北京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开展城市信息化工作的规划思路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建设一个平台、五项重点工程,为实现“数字北京”打下基础。“数字北京”概念是刘淇市长1999年提出来的,在广义上指首都信息化。“数字北京”工程是北京市“二、四、八”技术创新工程中首项示范工程。它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环境、经济、科技.人文、社会、空间等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科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而广州市是我国首批四个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数字广州”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数字广州”的主要建设,目前广州电信正以稳健的发展紧跟广州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投入“重兵”参与广州的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立足于为城市信息化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以“数字广州”建设主力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城乡数字鸿沟越来越大。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发展障碍很多,此外,地区、部门、行业间存在信息割据现象,也加剧了数字鸿沟。城乡信息化差距如任其扩大,其危害将波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北移动按照湖北省《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数字湖北’工程”的要求,确定了“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移动信息化”,有效地促进了“数字湖北”的建设,为地方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数字城管”是根据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依靠法律、行政和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城市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政务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通信》2004,(5):52-55
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北京通信以发展多年的成熟先进的通信网络为社会提供信息化平台,在国家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服务者、推进者的角色。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运用领先的理念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这是在电信业日益走向开放与竞争的背景下,面对日趋严峻的挑战和将来,北京通信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息化、作为消除数字鸿沟,推行普遍服务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关注:2005年,西部甘肃等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新的成就。为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致力农村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甘肃移动积极参与“村通工程”,充分发挥秽动通信技术的优势,服务“三农”,在广大农村掀起一股中国秽动信息潮。以甘肃移动陇南分公司为例、截至目前,农村入网用户已达同期入网用户总数的64%,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促进市场化针对我省的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促进市场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要求。“数字浙江”就是重点围绕“数字城市”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促进市场化,全面推进我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共享,即通过建立宽带多媒体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全面整合政府、人、社会、空间、环境、经济、科技、教育等信息资源,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处理手段,建立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灾害预防、智能社区等的综合集成应用系统,大幅度提升政府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水平。“数字浙江”工程的建设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聚集为核心,以网络应用共享平台为支撑,以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为保障,市场运作、联合共建,整合发展、分布实施。  相似文献   

11.
CTI     
卷首语 本刊为三、四期合刊,重点是CTI技术。 在专家论坛栏目中刊载了北京信息化办公室华平澜主任和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庄梓新总工的文章——“首都信息化”,文中介绍了首都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及2010年目标,信息量较大。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王春梅副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是天津信息化工作的“应用年”,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府决策和依法行政、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普及和应用,深入开展政务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产业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实施一批便民利民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促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建设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网络,加快城市信息化;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网络安全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促进信息化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信业经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市场环境,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电信大国。并且,普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市场环境根本好转。与此同时,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等提出了更高、具体的要求,通信行业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一个希望、机遇、困难、挑战更为凸现的历史时期。作为通信监管部门,能否积极应对,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解决困难,迎接挑战,对行业的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支持非常重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势头更加迅猛,信息化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力图占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广东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数字广东”是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和谐广东建设的必然选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全省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信息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广东要实现科学发展,占领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广东”。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比较低,农业信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科技传播方式落后,因此,农村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 作为推动农村信息化的龙头,运营商需要以各级政府为主体,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资源,构毫全方位的农村信息体系平台。运营商一直把缩小数字鸿沟,创建公平信息社会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农村通信发展,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不断加大在农村地区、边境地区、边远山区及沿海区域的通信建设和信息服务力度,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个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6.
11月17日,上海电信联手HP、微软、用友、联想等20家知名IT企业成立“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此举既是上海电信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建设“数字上海”、为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实际行动,也是上海电信响应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2年7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的北京通信,肩负着保障北京——中国首都的通信安全畅通及首都信息化建设的神圣使命,无论是重组前还是重组后北京通信的担子都没有减轻过,甚至可以说,重组后的北京通信面对着新的竞争形势,目标与压力都更大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业》2008,(11):86-86
为大力推动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提升嵌入式系统产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作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下,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和北京北工大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北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际论坛暨2008中国嵌入式系统年会”于10月2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在江苏无锡这片江南富庶之地,我们看到了不断壮大的移动信息化大市场,看到了正努力打造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看到了“数字旅游”、“移动商栈”、“掌上客”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更看到了高扬风帆遨游蓝海的无锡移动,但是,仅仅看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拨开面纱,看一看隐藏在这些表面背后的奥秘,学一学无锡移动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通信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中国移动河南公司洛阳分公司通过打造“数字洛阳”,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充分让移动信息化惠及民生。分公司先后为金融、税务、工商、公安、学校、农林等行业开发了“政务通”、“企信通”、“银信通”、“税信通”、“校讯通”、“农信通”、“警务通”等一系列移动信息化产品,移动0A、移动ERP、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提醒等业务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和生活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