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乙二醇生产方法是走石油化工路线,即由石油加工得到乙烯,乙烯氧化生成环氧乙烷,环氧乙烷进一步水合生产乙二醇。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开辟新的工艺路线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是一个石油贫国,但随着油价的逐步高企,利用我国是丰富的煤炭资源来生产乙二醇,就成为了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煤制乙二醇生产原理并不复杂,但是生产工艺仍需发展革新。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煤制乙二醇的生产技术现状,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煤制乙二醇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乙二醇生产主要以石油为原料,通过相关的工艺处理合成乙烯,再由乙烯经过氧化反应和最后的催化水合反应,最终生成乙二醇;不仅生产工艺复杂、流程较多同时受到原料的制约,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石油资源较为匮乏的现状而言,继续寻求新的生产方式非常重要.本文基于煤化工业路线合成乙二醇工艺展开研究,对良性循环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的煤炭大国,伴随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益缺少,煤在代替石油化工、天然气方面的资源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煤制乙二醇是我国现代煤化工路线中投资最少、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产业,深受煤化工业的关注。为此,文章在阐述煤制乙二醇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探究煤制乙二醇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能够实现对煤制乙二醇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石油制法和煤制法成为中国生产乙二醇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但是,就中国的能源结构来说,贫油富煤是不可改变的资源特征。因此,在两种主要的乙二醇制作方法中,中国又选择把煤制乙二醇作为主打。而且,客观地对两种乙二醇制法做出比较,煤制乙二醇这项化工技术比石油制乙二醇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为此,文章着重分析现阶段中国煤制乙二醇的发展情况以及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条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纤维素转化多元醇的绿色工艺路线有望诞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首次尝试将廉价的碳化钨催化剂应用于纤维素的催化转化,乙二醇收率高达61%,这意味着重要化工原料乙二醇生产有望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而采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生产路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有效的提高了石油开采量,保证了人们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在如今科技更新换代如此高频率的大环境下,对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科技推广与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推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氧乙烷和乙二醇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采用乙烯直接氧化法生产。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介绍了直接催化水合工艺、联产碳酸二甲酯制乙二醇技术以及生物、煤制乙二醇等新工艺技术的发展情况,对国内环氧乙烷/乙二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先后引进11套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 置。我国乙二醇生产主要集中在 大型石油化工企业,2001年产量 在3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有10 家,超过10万吨/年的企业有4 家。中石化扬子石化公司是我国 乙二醇生产能力和产量最大的企 业,该公司乙二醇生产装置1999 年改扩建后,生产能力达到30万 吨/年,2000年产量首次突破20 万吨达到23.39万吨,2001年产 量也达到19.55万吨。其次是中 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2001年产 量11.74万吨,2002年采用SD公 司技术,已将生产能力扩增至  相似文献   

9.
"五大新型煤化工路径中,最科学合理也最具前景的当属煤制乙二醇."陕煤化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煤经合成气一步法生产乙二醇还是两步法生产乙二醇,都是将煤这种大分子物质变成高附加值的小分子物质,技术路线合理,工艺流程短,整体能耗优于石油路线.并且,国内乙二醇长期供不应求.相比新型煤化工的其他路径,煤制乙二醇的技术经济性最好,前景最为广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煤制乙二醇的技术路线以及其下游产品路线,分析了煤制乙二醇路线副产乙醇酸甲酯技术的可行性,探讨了煤制乙二醇工艺过程中通过副产乙醇酸甲酯并利用其下游产品聚乙醇酸来构建煤制乙二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刘哲  邢文辉 《化工管理》2022,(20):164-168
文章围绕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氧化生成环氧乙烷的反应,介绍了壳牌乙二醇转化MASTER工艺和OMEGA工艺,以及壳牌催化剂特点、Walter Tosto反应器及工作条件。介绍了国产替代催化剂乙二醇YS-9010催化剂,及其在壳牌乙二醇转化工艺上的运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国产乙二醇催化剂替代壳牌催化剂后,装置整体运行工况良好,而且采购成本、技术服务、采购周期都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截至今年6月,我国5套煤制烯烃装置产能236万吨/年,预计2017年将达1900万吨/年,将极大缩小我国聚乙烯供应缺口,聚丙烯也将由目前的供不应求达到供求平衡甚至趋于过剩。2012年,我国11个煤制乙二醇试生产或在建项目产能达155万吨/年,但仍不能满足聚酯工业的需求,随着规划建设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17年,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将达400万吨/年,自给率将由25%提高到53%。未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将成为我国聚乙烯市场、石油基乙二醇市场的重要力量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乙二醇合成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开发进展,重点介绍了环氧乙烷催化水合法和碳酸乙烯酯法以及煤化工制乙二醇的研究进展。虽然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发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今后除扩大生产能力外,还应该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以促进我国乙二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的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简称“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目前通过专家鉴定。这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对国家能源和化工产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乙二醇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产催化剂在应用比率以环氧乙烷能力计已达到56.5%,工业应用表明国产催化剂达到了可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催化剂S-859等相媲美的水平。我国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决定,在新建的30万t/a乙二醇装置上除引进少数关键设备外,全部技术由国内提供。我国临近乙二醇消费市场,这是我国乙二醇工业面临的机遇。但我国乙二醇工业无廉价原料和装置规模的优势,且下游产品的生产开发起步较晚,装置的原料消耗较高。中东及马来西亚大型装置的崛起,预计…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石油开采不断在发展从最初的探索试验阶段发展到分层开采,并且不断完善一直发展到今天的采油技术多样性、采油工程项目智能应用等。我国的采油技术不断进步,油田产量不断增加,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工程采油技术仍然需要创新。石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开采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就我国采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产品将涌入国内市场与我国民族企业竞争。为了帮助有关生产科技装备的企业做好技术、产品与市场的应对准备,以及加强管理工作;中联油化石油装备信息研究院决定召开石油石化科技装备新产品、新技术与管理工作交流会。有关事项通知  相似文献   

18.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月20日举行的"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介绍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编制情况。他指出,《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国化学工业重点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纲要》的制定得到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行业专家、部分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关心与支持。《纲要》将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9.
乙二醇生产现状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国内外乙二醇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从总体上看,世界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已出现了过剩的态势,而我国乙二醇产品的自给率只有约28.0%,因此我国除进口乙二醇以及对现有乙二醇生产装置进行挖潜改造以外,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扩大装置的生产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我国乙二醇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乙二醇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信息智能高速发展阶段,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石油地质方面的进行提供发展契机。石油地质工作与现代数字化科技完美结合,数字化管理带来的勘测数据更加精确,为操作工作人员的实施安全得到充分保证,为试采作业的进行得到有效保障,为未来石油地质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与科学勘测技术,实现石油地质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