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利用数学回归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两种方法的组合获取重庆市各区县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的原始数据,然后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构建重庆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评判模型,对各区县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各区县之间差距不大,但各单项农业气候资源的匹配性存在一定不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指导,实现区域农业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河南省黄河滩区宜耕与不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以期为河南省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经验指数和法,层次分析法及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为:最适宜68886.45 hm2,一般适宜33478.63 hm2,勉强适宜15251.76 hm2,不适宜618.34 hm2。研究结论:对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安全性评价后,得出滩区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40870.05 hm2,占评价区滩涂的34.57%。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目的:利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评价土地整理典型项目社会效益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应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结果:不同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各有其特点,而且社会效益各影响因素贡献不同.研究结论: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克服了传统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的不足,并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详实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土地类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可开垦滩涂、可复垦采矿用地以及可开垦盐碱地;2.从空间位置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大部分位于黄河滩区;3.从分布规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程度较低。针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以上特点,进一步提出了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搞好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是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目标的重要措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参评因素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单元划分、基础信息获取、综合评价指标值计算和适宜等划分;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分布,可为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并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的地形、经济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怀集县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全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基础,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研究区内的102.69km~2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怀集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怀集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1.75k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21.18%。地形坡度与生态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怀集县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赣南苏区安远县为例,从生态、地形、土壤、气象、重金属污染、交通和灌溉等方面选择了1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评价分析,可以准确地掌握安远县宜耕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安远县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安远县实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搞好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是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目标的重要措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参评因素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单元划分、基础信息获取、综合评价指标值计算和适宜等划分;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分布、总量构成及特点,依据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宜耕后备资源概念与特点开展其适宜程度与限制因子评价,可促进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宜耕后备资源评价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单元划分与实际状态值获取方法。研究表明:评价指标建立应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现状地类改变对生态环境影响、水源条件、土层厚度等因素;应用可拓评价方法开展宜耕后备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以浙江省岛屿型区域的岱山县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评价结果符合岱山县实际。  相似文献   

14.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研究--以开封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尤其是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原则、任务及工作程序等,并以开封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例,分析了其土地开发整理效益,给出了土地开发整理方法、步骤和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2月26日至27日,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京对东部地区12省(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了验收。广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了验收。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土地的环境压力、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立足历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积累,通过构建承载力可拓物元模型,综合评价2010—2016年湖北省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GWR分析,探索生态资源、社会人文和经济技术等因素对于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可拓物元模型对于社会经济统计信息之间的不相容性和不确定性的应用优势,可为有关部门论证城市发展导向及其潜力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及限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盘锦市为例,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通过建立后备资源评价体系,对盘锦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宜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少有结合农业机械化来统筹考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本文结合农业机械化来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以期结合农业机械化需求来改进土地整治技术、更合理的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动农业机械应用和区域农业现代化.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考虑区域特点,本文建立了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生态退化可能性和农机总体应用特性共5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湖南省道县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到道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47 485万hm2,且总体质量较好,A2和A1等级占到总量近73%;道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道县中南部,该区域属于道县的平岗区,地势高差变化相对小;在来源地类上,主要以其他草地为主;在农业机械应用上,道县总体应用条件一般,但在集中分布区域应用条件尚可.以耕地后备资源的特征为主导因素,将全县划分为开发主导区、整理主导区和生态保育区.开发主导区,是该县耕地后备资源大规模开发的优先区域.坡度在6°以下的耕地后备资源,可配置中型的耕整机械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6°~ 15°的后备资源类型,宜采用中小型或小型农业机械.整理主导区,区内耕地后备资源适宜纳入到现有耕地资源中一并进行整理,农业机械尺寸取决于该区耕地资源条件.该区大部分总体平坦的耕作区域适合于中型农业机械;山丘冲田以及坡田,耕地散而破碎,适合于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生态保育区,进行开发的优势度低,除泡水周边耕地可采用中型农业机械外,其他区域适合采用人力控制的微型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