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活动保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将中国画的构图艺术融合在现代平面设计当中,既是构建具有本土民族文化作品的要求,也是保护民族文化手段之一。本文从中国画构图艺术与平面设计构成的比较、中国画构图艺术在平面中设计运用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相关内容,旨在抛砖引玉,以求金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一种美学。中国画分为写意、工笔。写意,指画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写意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它不满足于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模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现无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能引发看图人的审美想象,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宜兴紫砂与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有机结合,融合交汇,密不可分,纵观紫砂发展轨迹,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舞步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让文化理念与文化内涵永恒交织,让鲜美活泼的艺术形式与丰富深沉的文化积淀永恒交织,在文化交流中,鉴赏者的交流中,心灵的默契中,师造化,得心源,珠联璧合,潜移默化,把紫砂壶艺术推向新辉煌。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山水画渐成中国画诸画科中的主流,因此末、元时期的山水画也被视作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  相似文献   

5.
月份牌画起源于上海,流传于全国乃至海外,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2年将美协会员陈强、韦献青、杨建明申报成为"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月份牌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3年将月份牌画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份牌画的边饰纹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异人的魅力,而对于月份牌画中边饰纹样的探究更是给艺术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浅析月份牌画中边饰纹样的设计特点,首先是对月份牌画做了系统的介绍,进而讲解了月份牌画所受中、西两个方面的影响,最后对月份牌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丰富多样图形组合与搭配带来的艺术视角;二是审美转化中西方样式的融入;三是边饰纹理中的文字;四是几何纹理的运用,从而得出了月份牌画作为伟大的艺术画作形式宝库,理应受到重视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画主要分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来分,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及其关系,山水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花鸟画则是表现自然的各种生命展现。深层次来说,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的  相似文献   

7.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状态,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有些艺术创作活动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思考禅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指导艺术家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8.
戴丹 《汽车与社会》2011,(22):96-99
卢国斌创作作风严谨,潇洒,他的画笔服务于焦点透视的空间,具有现代感与实体感的山容水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古意”是自己创作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机器智能可以和人类比拼艺术创作,那么"人性"这个概念就该重新考量了。法国小说家和哲学家阿尔伯特·加缪说过:"富有创造的艺术家在不可抑制的冲动下从事创作,这是艺术的特点。"美国牧师、著名作家和演说家亨利·沃德·比彻写过类似的文字:"每一位艺术家拿起画笔时都饱含自己的灵魂,将自己的精神画入到作品。"艺术是极富人性的东西,以至于我们提到一个,忍不住会想到另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国粹、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她是贯穿中国悠久历史和经典文化的见证、是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节奏、概念的变更,整个社会大气候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的向前发展。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盛世文明的大好形势、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统书画艺术的振兴与普及,一个当今中国画的走向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影响绘画艺术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值不惑之年的女油画家姜慧,非常钟情于汽车这个“腿”,因为,汽车可以载她去往平时所去不到的山水胜地,旅游所看到的大好风光,又能激发起她巨大的创作灵感;开车出行旅途中的一张张速写和写生,为她积累工宝贵的创作素材。而从这实际感受中挖掘来的创作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小酷爱绘画的美慧,辞去公职专攻油IM.I一多年来,除坚持每天工冀鲁豫农村深人生活和到各地旅游,她还经常和一些搞艺术的朋友,在周六、周日开一一,t:上北京郊Ik景点旅游写生。春秋两季,特别足金色的秋天,姜慧几乎每周都扑打个出去。三年前她…  相似文献   

12.
裴燕 《IT经理世界》2014,(16):90-93
正这些声音装置看似复杂,在冰冷的机械构造之下,控制声音演奏的却是自然界的元素,比如风、植物、树木等,它们为作品的呈现结果带来了不可预料和无法掌控的因素,由此展开一场自然与科技的对话。荷兰艺术家罗纳德·范·德·梅斯(Ronald van der Mijs)创作的《一个生命的时光胶囊》是中国美术馆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齐物等观"中最吸引观众的作品之一。它的外观是一个白色薄膜构成的巨大球体,无数的塑料管线密布其上。构成球体的  相似文献   

13.
赵音 《汽车与社会》2013,(10):88-90
《有容乃大一袁运甫绘画精品展》於2010年5月21日在上海百雅轩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袁运甫先生的46幅精品力作,既包括袁运甫先生早期的色彩写生作品,又有袁运甫先生新近创作的彩墨画。前者山河壮阔,是时代风貌的反映:後者神韵飘洒,是作者心境的抒发。这次展览的展品中还包括两幅由百雅轩版画院制作的丝网版画《绍兴乌篷船》,《苏州水乡》,分别以袁运甫先生早期在绍兴和苏州的色彩写生作品为母题,色彩高雅,别有韵味。这批精品将袁运甫先生的绘画艺术历程清晰地呈现给观众,是袁运南先生[有容乃大]艺术理念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4.
《易传》提出的"观物取象"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也构成了最早的艺术创作理论。自古以来,很多艺术家都把"观物取象"看作艺术创造的法则,古人在书法、中国画、诗等方面都有"观物取象"思想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观物取象"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创造方式,成为人们进行设计的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尚野 《工业会计》2005,(3):56-57
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是造化界的瑰宝。它美在自然.妙在天成.贵在不沾一点儿人工痕迹。它所包容的天成的神韵、凝固的历史、无穷的奥秘,均不凭雕刻家的任何功力.全靠大自然的奇工:风之蚀,水之磨.浪之琢,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才得以固化成这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令人神往,招人喜爱。奇石把玩.可得自然之无限妙趣.亦可得极高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6.
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中,安排在5月16日的名为天意莨园"渗透"文化艺术展在1号馆内盛装举行,一种东方哲学的艺术文化以开创性的展出形态在文化和社会间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渗透"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主持人梁文道"文以载道"式的开幕词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艺术界翘楚齐聚展厅,从古老的莨绸生态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共同诠释"渗透"文化艺术的东方内涵,并赋予莨绸全新的生命思考与艺术呈现。日本建筑界的泰斗  相似文献   

17.
漫画是一种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绘画.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焊工王玉震,用漫画辛辣勾勒世间百态,小小的漫画把他与世界相连.7年的工余时间他一直潜心创作,从不间断.他说漫画就是在画思想,是通过绘画艺术来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艺术以其充满自然气息的软性材料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成为连贯不同环境空间的纽带。它与环境的融合,不但是审美经验使然。而且是建筑环境与艺术创造的整体性的思维体现。纤维艺术在环境中的广泛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的深刻反省和认识。面对过于冷漠和坚硬的建筑外壳,人们更向往重归自然的感情交流,希望沿着心灵的轨迹去思考,体味返朴归真的人文关怀。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建筑师还是艺术家,都更加关注亲近自然并具有独特表现优势的纤维艺术,并开始使纤维艺术介入建筑环境,从而使纤维艺术转向更为广阔的大众生存空间。艺术家对个体艺术观念和群体社会意识的沟通与拓展,也日益成为纤维艺术作品与建筑空间环境相得益彰的创作动力.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社会》2013,(7):44-46
陈家泠在当代中国画坛是一位鲜有个性风格的艺术家,他的画有别于当下流行的画风,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自然,把握自已对自然的感受:用别具一格的绘画语言写形抒情,做着自己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董易需 《玩具世界》2023,(3):149-151
当前,如何让中国平面设计的民族价值和国际属性相融合,是行业和学界都需要引起重视的课题。文章从绘画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着手,就中国画笔墨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融合的路径,旨在为现代化平面设计引入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现代平面设计传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