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长春 《全国商情》2008,44(8):121-122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是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态度等维度的培养和提升,和谐教育理念主张人的和谐发展,即对各种素质进行全面、协调的开发和培养.社会经济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更求,必须按照和谐教育的理念来系统、协调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并且重点要加强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对于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个完善的教育和人才开发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是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思想的教育。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创立事业、成就事业、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的分析,据以提出助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和谐教育的建设将有力地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没有和谐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的形势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教育是大势所趋。和谐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强化师生道德教育、在高校教师中树立起全新的育人理念、积极创造学习型校园等手段,在教育实践过程实现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各级党政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运用、培养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分口规划与人力资源统合、人员素质与中原教育洼地、人口压力与人资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低与三化协调发展、高端人才匮乏与劳动力资源丰富五对矛盾,本文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出了构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建设高层次农业科研创新型人才队伍和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以及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五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倡的是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经济建设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就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本专业的首要教学目标.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对该专业特性的理性认识,以及科学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并分析了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以社会主体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能力:教学管理部门必须配合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既是科教兴国的迫切要求, 又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作为创新人才, 应具备创新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深厚的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高等教育要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基点,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 其次, 更新教育目标, 实施创新教育; 再次,造就高素质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理念是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理念,法律素养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本文依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中的大学生部分数据,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行为等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对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中以人为本精神的培养也不可忽略。在明确党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从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以人为本精神的培养进行理论说明,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党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力保证。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应成为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在大力推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加强财经类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的实际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除教育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通过对大学生目前的基本素质现状及对自身素质拓展项目需求的调查、分析,有助于开发制定一整套的素质拓展项目,从而提高素质拓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一直以来存在着雇主“招人难”和毕业生“求职难”的“两难境地”。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对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未能贯彻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关注点在于完成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存在短视性和功利性。文章提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雇主思维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有力、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秉持以终为始的原则,反向推理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提高的具体能力方向,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领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乐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既是科教兴国的迫切要求,又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深厚的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高等教育要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基点,深化教育改革,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其次,更新教育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再次,造就高素质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明确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深入论证高等教育改革是为了实现变守成教育为创造教育、变一次教育为终身教育、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的目标,这对探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劳动者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与运用等,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利用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而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不到位、教育发展不够、劳动力就业产业层次低、文化建设滞后等是导致中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在加强宏观调控与政策扶持、推进和谐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稳定人才队伍、引导地区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上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阵地,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阶段。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训环节等方式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内容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构建也应当置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框架之下。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中,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建立以普及新理念、完善教育制度、实施科学就业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宏观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