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鸿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14):9-12
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2010年起开始全面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案件防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来看,风险管理仍显滞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罗继东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8):19-22
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根据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关于建设“流程银行”的思路,指导和协调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实施组织架构再造的同时,推行了较为彻底的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建立了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条线垂直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以流程落实内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晨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2):36-38
伴随着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银行业也已逐步进入了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近几年,杭州农村联合银行(以下简称杭州联合银行)在转变传统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以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为阶段性重点的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流程,创新性运用风险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周家龙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11):21-25
自2003年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步改变了过去连年亏损的不可持续状态,经过几年的产权改革与机制转换,正在逐步迈入商业可持续的良性轨道。而要实现完全的商业可持续,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核心。为此,2009年年底,中国银监会专门发布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3-5年内按照"梳理-规划-建设-提高"的路径,分类规划,梯次建设,实现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机制的目标。在过去一个时期,全国各个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实践,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本刊特别推出广东、江西、重庆等地的改革经验,希望广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取长补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岳宣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20):18-22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正逐步呈现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所面对的竞争和挑战也日益升级。在自身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实现各类风险的有效管控,从而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罗继东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2):33-35
近年来,银监会以“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全新监管理念作为开展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改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从根本上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由粗放式经营向建立以资本自我约束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罗继东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8):27-28
农村金融业务的特殊、自身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的缺陷、经营管理手段的滞后、不良资产的历史遗留、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等因素,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时刻面临着潜在的合规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威胁,而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其它商业银行严重。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银监会印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银监发[2009]107号文件),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3至5年内按照“梳理一规划一建设一提高”的路径,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引》发布后,得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热烈响应,各单位纷纷采取措施,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进行尝试与探索。借助这一有利契机,在浙江省农信联社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2):24-26
为了加快农村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换步伐,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2009年12月,银监会印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银监发[2009]107号文件,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3—5年内按照“梳理-规划-建设-提高”的路径,分类制定风险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期“焦点透视”多视角报道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孙思磊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16):26-29
佛冈,一个位于粤北地区的山区小县,近来因为一家金融机构自身的重大变革吸引着不少媒体的关注,而掀起这场金融变革的主角就是——佛冈县农村信用社。 相似文献
11.
12.
张波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5):24-25
自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以来,全国29省(区、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系统展开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改革,经过改革形成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三种产权组织形式,并确定了以股份制为主导的改革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经常面临合作制目标、政策性目标、商业性目标及规模经济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兰计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4):39-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县(市)农信社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等新的组织形式快速发展。针对河北省县(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加强监管。法人治理的完善性科学的法人治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 相似文献
14.
15.
张国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5):84-86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电子化水平的高速推进,信息科技已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相对于国有大型银行而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切实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银监会2009年下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新路子,对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昱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2):28-30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适时出台,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切实建立起与自身业务规模、复杂程度、服务对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指引》的运用和推广必然会大幅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苑霞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7):11-11
本刊讯(记者王苑霞)为贯彻落实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精神,推进广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广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2010年6月11日,广西银监局和广西区联社在南宁联合召开“广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部署动员暨风险管理培训(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19.
黄邦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5):39-41
题记:自2003年以来,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合作制成为各地农村信用社选择的主要产权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将股权设置为"资格股+投资股",并规定资格股是取得股东(社员)资格必须缴纳的基础股金。从理论上讲,这种股权设置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制度性缺陷,难以实现"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的改革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6):4-6
一,总则 (一)为规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金管理,保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入股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提出本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