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流动频繁;农民自组织能力增强等。解决当前农村劳动者收入偏低、社会生活负担较重、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剩余劳动者转移困难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建全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当前要重点实现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对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几年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作了预测。借助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农业剩余劳动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占支出比例的弹性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时期农业剩余劳动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占支出比例的弹性结构呈现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政府政策等因素所引起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10年宏观经济月度数据,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时,央行货币政策在排除回应油价干扰与未排除干扰下的反应差异及油价波动对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排除货币政策回应油价波动干扰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油价波动对产出的短期负面影响消失。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长期内产出波动由油价冲击和货币政策解释的比例分别为5716%和32480%,比排除干扰前分别下降了2569%和4560%。这说明我国油价冲击带来的经济衰退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及其回应油价冲击紧缩所致。此外,面对油价的短期冲击,CPI指数并未随着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而上升,产出也未发生明显的衰减;但在较长时间内,油价上升会因为相对价格的改变,而影响CPI水平和货币政策,从而对产出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教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收益率、币种结构和热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估计了2000—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币种结构和2003年后1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量。研究发现,2003年前外汇储备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8%,欧元资产比例大约为7.2%;2003年后欧元资产比例上升至26.7%,收益率在2.3%—2.5%之间。但是欧元比例上升主要原因是欧元升值,而不是由于中国政府大规模增持欧元资产。利用估计得到的收益率和币种结构,我们估算了热钱的数量,发现2006年上半年并没有热钱流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解垩 《经济科学》2023,(4):203-222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五轮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相对贫困线标准,首先以家庭收入与资产进行GLM模型回归得到资产指数(或称为结构性收入),之后借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收敛俱乐部方法分析结构性收入的动态情况,并使用面板分位数自回归方法研究收入冲击的持续性。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结构收入两极分化特征显著;贫困收敛俱乐部数量为5个,约11.6%的家庭陷入了贫困陷阱中;对陷入贫困陷阱的家庭而言,暂时性收入较高家庭受到良性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最高,暂时性收入较低家庭受到不良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较低;使用绝对贫困线标准时,陷入动态结构性贫困家庭的比例远小于相对贫困线下的比例,其他结论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外汇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电子经纪系统于1992年建立并应用到市商之间的交易。电子经纪系统建立以来,在市场中占有的交易比例迅速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美国电子经纪系统的外汇交易1998年占市场比例不到1/3,2001年则上升到79%;英国这一比例1998年是30%,2001年则达到67%;日本的这一比例1998年是37%,2001年上升到48%。电子经纪系统使外汇市场交易制度发生了重要变革。一、外汇市场流动性衡量的标准交易者能否在他预期的价格和交易数量上成功进行交易是判断市场流动性的一个标准。对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市场中的银行进行…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微观单元。企业不仅是生产的手段,也是分配的手段。与包容性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剩余劳动博弈分享制。按劳分配的对象不仅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重要的是参与剩余劳动的分配,这是企业资本利润目标与劳动者收入目标包容的微观制度基础。"包容性增长"的过程,是政府、企业、劳动者各方利益合理博弈和均衡实现的过程,是实现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主义劳动者能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知识化需要,这是劳动者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且分享发展成果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剩余劳动与刘易斯转折的实证研究,发现剩余劳动和非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或部门中。由于城市非正规经济也是剩余劳动的重要蓄水池,农业剩余劳动的减少和消失不宜作为判定刘易斯转折的直接证据。由于经济发展过程和现象的复杂性,判断是否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二元经济社会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是产业间收入差距引起的相对剩余,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背景,跳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分析框架,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为主线,从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探求其可能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决定了环境规制对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理论分析,本文首先利用1998—2014年30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负面冲击大于对城镇本地劳动力就业冲击;(2)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存在显著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高于2002时,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抑制效应为-0116;当劳动力市场分割介于1199到2002之间时,抑制效应较大程度下降,为-0042;而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小于1199时,抑制效应转变为正向促进效应,为0106。未来应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降低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抑制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化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翠红 《经济经纬》2007,1(3):73-76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1997—2010年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测算了市级层面的技术进步方向,并借助“撤县设区”这一自然实验,利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要素结构变动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撤县设区”使得资本—劳动比上升,进而导致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符合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弱诱导偏向型假说”;(2)“撤县设区”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主要限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即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的地区;(3)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资本要素更为丰富,因而“撤县设区”显著提高了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使其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estimate China’s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Our estimation is based on three prevalent methods including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standard structure comparing method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searchers, we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total amount of surplus labor but also its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 methods, we conclude that the classical method is the most creditable. In order to make them more reasonable, we modified the three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bout 40 million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in China currentl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丠柽社会科学), 2005, (5)(in Chin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