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舆情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声誉有着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业务发展;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金融舆情主要有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等类型,其对金融机构声誉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差异性;金融机构应建立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机制,并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舆情信息营造良好的金融机构声誉环境、防范声誉风险尤其是突发性的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的稳定关系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增多,对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提出挑战。目前,金融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主动性管理不足、精细化管理不足、对恶意传播的媒体约束力不强、声誉风险管理的场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主动性,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恶意传播的新闻媒体源头,人工智能有助于强化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预警监测体系,元宇宙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提供场景化管理。当前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声誉风险认识,提高对声誉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加强资源投入力度,确保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推进自身转型,做好体制机制的全流程改造;细化日常管理工作,推动声誉风险管理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反映服务纠纷的信访件逐年增加,这类信访件占到银行业全部信访件的四成,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部分信访人还积极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来扩大舆情、主张权利,容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为防范银行声誉风险,应从提高认识、优化服务、加强培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异军突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数字化新媒体已然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的重要舆论平台。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事件呈日渐增多趋势,其中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影响因素不可忽视。新形势下,应该审时度势,完善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从容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5.
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处于股改转型期的商业银行,应当深刻理解有效规避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要有意识地建立和强化声誉管理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控声誉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形成,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声誉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要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声誉风险定期分析制度,对可能引起银行声誉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梳理和识别,监测其变化情况并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声誉风险的有效监管。要加强银行品牌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7.
吴惠 《现代金融》2012,(12):34-35
近年来,银行业服务与收费成为社会公众的舆情焦点,客户与银行的纷争相继被媒体曝光,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规范性经营的明查暗访,内外部金融案件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一度将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和企业形象推至了风口浪尖,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预防和化解声誉风险已成为银行加强形象和品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金融》2014,(12):50-51
商业银行声誉管理面临着敏感而又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如何控制和处置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论述了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进行全面的声誉危机公关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声誉风险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红英  阮小平 《金融论坛》2007,12(11):25-29
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处于股改转型期的商业银行,应当深刻理解有效规避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要有意识地建立和强化声誉管理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控声誉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形成,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声誉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巴菲特说过: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20年,而要破坏它,5分钟就够。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对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已经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银行服务和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银行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高效舆情管理。农业银行镇江分行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创新渠道建设、强化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应对社会反应,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2011年,该行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市政府、市总工会授予“双服务”先进集体,并被网民评为处理市民咨询投诉最给力单位之一。本文介绍了该行强化舆情管理,提升管理效能,防控声誉风险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现实。隋况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银行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舆情管理和声誉风险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张雅婷 《征信》2016,(8):54-56
近年来,受外部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影响,山西省先后发生了联盛、海鑫等多起债务风险及违约风险事件,并引发群体事件.分析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区域性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了一些经验: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快、准、稳;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沟通协作,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加强舆情监测,提高舆情应对的主动性;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5.
加强银行业风险监测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新会计准则的的实施促进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强化信息披露,有利于央行风险监测,同时也影响到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监测指标,对央行风险监测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分布情况,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评价体系。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考量国有商业银行2007~2012年间的485组声誉损失数据,得出声誉风险的超极限矩阵。实证表明,企业感召力缺乏、产品和服务缺陷、银行风险控制不足等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主要因素,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有效规避和分散。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角度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评价。基此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并且各种风险之间具有相对明显的叠加性。其中,运营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中的网络洗钱风险、操作风险中的支付方式创新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中的病毒感染风险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金融》2013,(12):54-55
一是营造“声誉无小事”的工作氛围。树立声誉是资产、声誉人人有责等理念,在全行倡导声誉的重要性,并通过有效方式普及声誉知识。二是提升合规经营水平。遵守国家和行业的制度规定,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和适当的惩戒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监测工作,及时监测声誉状况,落实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加强与媒体、当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清晰的内外部报告路线。四是加强声誉管理。配备强声誉风险管理人员,做好声誉规划和宣传工作,主动塑造良好声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后面临的操作风险中,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某国有商业银行10年发生的107个经济案件中,基本都涉及柜面业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带来声誉影响、管理影响和发展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操作风险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特征,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点及表现形式和国有商业银行强化柜面操作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等,特别是提出的建立健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创新操作风险防范手段、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等5项具体措施,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某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声誉风险损失数据,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函数拟合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该商业银行总的声誉风险经济资本需求。研究发现,该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发生频数符合Logistic分布,而声誉风险损失余额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文章认为,在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经济资本需求时,很难排除分布函数选择上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因此,在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与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对声誉风险事件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起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损失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