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代华北乃至全国农业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观点,即沉沦观和发展观。沉沦观认为近代中国农业日益衰退,每况愈下。而吴承明和研究近代华北农村的中青年学者则多持发展观。国外学者也持有两种观点:马若孟认为,华北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黄宗智则提出,农场生产力未发生质的改变,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沉沦观的近因源于60年代经济史学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产生到崩溃”的理论模式,远因则来自30年代农村经济衰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兴趣在于界定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问题并由此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受到原始资料的限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很不一样,甚至对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套资料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正如马若孟(Ramon Myers)指出:他和黄宗智(Philip Huang)及杜赞奇(Prasenjit Duara)都利用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0-1940年代在中国农村所做的调查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做了研究。在他197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经济》一书后,美国学术界对其做了否定的批评,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过多地使用了日本人的资料;而黄宗智和杜赞奇在1980年《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华北农村的文化、权力和国家》中得出与马若孟南辕北辙的结论后,学术界却称赞他们的见解新疑独到。到了1990年代,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又认为马若孟对史料的运用是准确的。这些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学术界的反复恰恰表达了美国学者对历史资料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农业经济和中国革命的重新理解,以及他们意识形态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丽 《南开经济研究》2006,18(6):103-122
在对以往“衰退论”、“增长论”、“内卷论”和“停滞论”进行回顾和评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非平衡化与不平衡”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与国际经济和国内工商业经济发展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虽然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衰退论”、“增长论”、“内卷论”和“停滞论”都曾有其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衰退”、“增长”、“内卷”或“停滞”本身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传统农村经济“旧平衡的瓦解和新平衡的缺失”才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4.
农业、手工业与农村 刘克祥发表了“《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驳析”一文,继续与郑启东就近代华北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史志宏利用195 8年第2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所得河北省清苑县4个村庄的1930年、1936年、194 6年3个年份的历史数据,对19世纪30—4 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李金铮、邹晓总结了2 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新探索(历史研究4 )。李金铮认为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5,(92):1-12
在分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农业增长的绩效、农业结构变化和食品消费结构变动特征。本文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而随着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宏观·国际     
《首都经济》2010,(11):7-7
IMF总裁说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近日说,全球经济虽恢复增长,但仍存在下行风险,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经济增长脆弱而不平衡。尽管IMF不认为世界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但却面临着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就业危机、修复金融部门以及全球合作等在内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郑起东先生《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1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再论》) ,是对我《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和辨误》(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0年第 3期 ,以下简称《质疑》 ,《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简称《一论》)的回应。全文长达 3万余字。但对《质疑》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和问题 ,却不作正面回应 ,例如 :①不能直接用农户利润率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 ;②不能直接将常年产量作为某个特定年份的实际产量 ;③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关于各省市农户…  相似文献   

8.
刘昌荣 《上海国资》2011,(11):24-25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呼吁全球领导人不要再敦促新兴市场升值货币。报道认为,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胡锦涛使用了迄今为止最为强硬的措辞。报道称,胡锦涛11月3日下午(当地时问)在法国戛纳举行的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一再要求新兴市场升值货币、减少出口,这不会带来平衡的增长;相反,只会令全球经济陷入“平衡的衰退”,使可持续增长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如何由古代的领先、近代的波折走向当代的腾飞?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历史表现还是近现代经济制度的变迁都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伊懋可(Mark Elvin)、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等学者均认为中国经济在宋朝达到顶峰,然后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人均GDP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但李伯重并不认同中国经济明清时期停滞论,他认为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处于持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段平方 《改革与战略》2010,26(6):192-195
文章比较分析了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反金融危机措施,并对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进行简要评价,最后,总结了中国的反危机措施,认为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已经见效,但仍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要以危机为契机,推进各项改革,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经济活力,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理论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沫危机以后,日本试图通过凯恩斯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的交替运用来恢复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前期,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运用取得了短期效果。由于供给结构的变化,这一政策并没有使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危机的困境。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改为实施结构改革来提高其潜在增长率。由于总需求的持续减少,日本经济开始由短期衰退转为长期停滞。本文认为,泡沫危机后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各经济主体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抵消了以上两大政策的经济效应。其中,商业银行对不良债权处理的拖延造成供给结构效率下降、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持续减少,使日本经济的停滞趋于长期化。  相似文献   

12.
论市场机制对农业增长的局限性盖志毅(内蒙古农牧学院经管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成为我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场取向的改革无疑是好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由此,我国农经理论界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只要农业全面寸场化,就可以解决农业停滞的问题。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区建设》2011,(7):29-29
吴敬琏:方式不转变危机难走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储蓄和消费的失衡。“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依靠效率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附加值,包括加工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大力发展服务业。他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就不能断言已经走出了危机。要远离危机,解决当前的诸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今后几年我国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已经经历了超过30年年均10%左右的高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德国、我国台湾等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都曾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阶段,在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一种国际公认度较高的购买力平价指标,不是现价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回落幅度在30%-40%,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德国,70年代初期的日本,90年代后期的韩国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言由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扩散,使得发达经济体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面的经济衰退,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中国也毫无例外地深陷其中。尽管中国相对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中国对资本项目交易在相当程度上的管制,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免疫于由金融衍生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31日】上周世界股市的动荡不应该让我们忽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空前增长的事实。世界增长率已经连续3年接近5%——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高的水平。但目前的情况和那个时代有着根本不同:在上世纪60年代,超过世界2/3的人口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而被排除在全球经济之外。在过去20年,中国、印度、前苏联、东欧和非洲已经加入了全球经济。  相似文献   

17.
近代     
农业与农村研究针对刘克祥的批评(文见中国经济史研究00/3),郑起东就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等问题对刘文进行了反驳,他对劳产率和亩产量、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等领域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考辨,仍然认为20世纪以来华北的农业生产是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是有所改善的,只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才打断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研究1).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已经相当显著,出口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进入新世纪,这一特点越发明显。正因为对外经贸在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涨落总能在市场上引发波澜。2009年,中国对外经贸、特别是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外部经济环境,对外经贸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传染国内的主渠道,但仍可保持增长,如能充分利用危机创造的机遇,中国对外经贸甚至可以借此显著提升效益,从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上)──评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吴培新经济增长理论在80年代中后期,以1986年罗默(P.M.Romer)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1988年卢卡斯(R.E.Lucas)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这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为标志,...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两个层次,市场化是基础与前提”的这种认识,是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一种概括。其中包括:(1)16世纪以后欧洲经济现代化(实际上也是世界经济现代化)是从市场化起步到工业化,然后市场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的过程。(2)中国近代时期经济现代化是从流通领域即市场化开始,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工业化),然后市场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过程。(3)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离开市场化基础搞工业化、现代化,后来又回到以市场化为基础搞工业化、现代化的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50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作者以其50年来学习经济史心得的形式表达他的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文体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